白音特古斯
摘要:現如今,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競技體育實力不斷加強,群眾體育運動蓬勃發展,社區體育、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發展有條不紊,正努力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為了適應新時代背景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體育旅游產業的創新驅動成為關注重點,因此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有利于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走上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
關鍵詞:體育產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路徑
一、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在推行多年的文化旅游產業中,過度開發、資源浪費等不良現象日漸顯現,不僅給既有的產業擴展規模、提升效益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且制約了文化旅游產業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競技體育的快跑與全民健身、休閑體育的慢走長期以來形成強烈反差,不僅無助于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推廣,也制約了競技體育做大做強。
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二者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的缺陷和不足。眾多規模化、系統化的體育設施設備、產業平臺等早已是文化旅游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亮點和熱點。而將文化旅游元素融入體育運動后,越來越多普通人、非專業的體育運動愛好者便有更多機會和條件享受到優良的體育資源,這顯然對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大有幫助。
二、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1、 以文創產業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在中國社會已經全面進入“雙創”的時代契機下,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也需要立足于創新創意創造化的改變。文創產業正是實現二者創新式融合的路徑之一。
比如在河南少林的禪宗音樂大典就融合了少林武術表演、文化旅游、佛教文化展示乃至中國功夫學習等多種體育文創形式,每逢大典必會吸引至少二十萬中外游客,收入更是超千萬,且已在國內外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仿照少林大典模式,全國各地都可以開展類似的體育文創活動形式。尤其當下日漸臨近北京-張家口冬奧會,北方冰雪運動融合文化創意旅游正當其時。包括全國各地、省市區縣的各級各類體育館、場等也可以開辟出一塊文化創意場地,結合本地區流行或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打造本土體育文化旅游文創地方項目、產品。甚至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體育院校也可以嘗試設置更多具有文創性質的專業,將大學校園的運動場館打造成本區域的競技體育或休閑體育與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
以文創產業為契機推動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著眼點在于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敢于想象和嘗試。要立足于本地既有的體育運動和文化旅游資源全面整合,深入挖掘其中富于人文精神、娛樂元素的成份,再結合豐富的創意思維和創新手段開拓出個性化的體育文旅文創項目。
2、 體育產業和文化旅游業雙向滲透
體育產業向文化旅游產業滲透包括:(1)競賽表演業的發展帶動舉辦地旅游業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比如湖北武漢的“漢馬”城市馬拉松比賽、“武網”國際網球比賽等,受賽事影響吸引觀眾來到武漢這座城市從而帶來了旅游消費。(2)休閑旅游業的開發。很多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戶外運動旅游資源,比如哈爾濱滑雪、登山攀巖、海濱城市的海洋運動帆船摩托艇等。這些特色運動也成為了城市特有的旅游名片。(3)大型體育場館及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能吸引游客從而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北京奧運會后,鳥巢、水立方等大型場館也成為了地標性建筑,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文化旅游產業向體育產業滲透包括:(1)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復興能帶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例如,湖北荊州是楚文化發源地有著幾千年的賽龍舟文化。隨著賽龍舟賽事制度的不斷完善,很多國際龍舟比賽也在這里舉行,吸引了大量的參賽者和觀賽者。在舉辦比賽的同時宣傳荊州特色楚文化、三國文化等。例如,2018年6月中國龍舟公開賽在湖北荊州護城河畔舉行,以獨特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充分展現體育和文化的融合。(2)民間節假日旅游和少數民族特色運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其中摔跤、射箭、騎馬等傳體育統項目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弘揚。
三、加強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建議
1、 政府應該給予“體育+旅游”發展模式更多政策保護及更多發展規劃。更多政策保護不僅是給予體育旅游業更多政策優惠,而且也能號召各城市挖掘自身特色,實現產業升級。政府評定出一些示范性體育旅游產業公司及體育旅游模范小鎮作為范例,號召更多城市充分挖掘自身旅游資源和體育運動資源相結合,并給予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支持,培養更多旅游服務業人才和社會體育指導人才,鼓勵節假日體育旅游消費,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結構從低層次的觀光需求向高層次的體驗性休閑度假需求轉型升級。
2、 加快體育旅游標準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思維與觀念。將由政府單一供給的體育旅游標準制定轉變為由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模式,轉變傳統條塊狀的發展理念,樹立產業協同發展理念,更新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的資源觀,發展觀。鼓勵企業從自身需要出發,制定符合企業需求、具有企業特色的企業標準,完善并推廣有價值的企業標準,并鼓勵其上升為地方標準;鼓勵科研機構、標準化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等有針對性積極參與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制定。
3、 要充分展現體育發展優勢,挖掘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發展體育旅游經濟價值同時也要注重其文化和社會價值。積極引進國外體育賽事,體育娛樂活動,注入自身文化內涵,推動體育與文藝表演、傳統文化、少數民族節日相融合。在發展體育旅游產業時,將傳承傳統民族體育文化作為使命,通過刺激旅游消費來宣傳文化內涵,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民族體育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4、 加強規劃創新營銷,根據基礎、資源、分層次分重點打造成熟的體育旅游示范項目,發揮帶動效益。通過區域聯動、部門聯合、企業聯手的一體化旅游營銷戰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廣泛覆蓋的宣傳手段,提高營銷效果,打造自身優勢特色。
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在實質上建有相關性與互補性,完全可以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因此,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新時期新經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同先.體育旅游市場開發的功效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6,6(2).
[2] 徐虹,范清.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障礙因素及其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學,2016,22(4).
(作者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