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娟
【摘要】目前,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沒有備好課。備好課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就是要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課堂前測促使教師把思考問題做在教學之前,從學情中及時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地應付各種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對課堂前測的結果分析,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預測學生的弱點與學習中將會遇到的困難,從而確定精準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優化教學策略,真正實施因材施教,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前測;學情;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的扉頁中指出:“如果我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不管是數學新課程標準,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都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起點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才可以有效的開展教學。但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教學效果低下的課堂隨處可見,再看看教師的備課,我們經常會看到以下造成教學質量低下的備課方式:
1.拿來主義。直接拿著優秀教師、名教師的教案上課, 完全不顧自己班的實際情況。這樣的班級教學質量可想而知;2.東拼西抄。有些老師不好直接使用給別人現成的教案,就在網上搜索各種教案,然后拼湊在一起,變成自己的教案;3.一稿到底。同一位老師在不同的班級上課,一直用同一份的教案。結果兩個班的學生差異越來越大,教師埋怨成績差的班級基礎太差了,但是還是一如以往地用同一份教案上課,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班學生差異的原因就在這份相同的教學設計上。
現在很多優秀的教學設計,盡管是名師、特級教師的設計,但是使用起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學生學習起點不同。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份教學設計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學生的學習起點達不到這個教案的標準,那么再優秀的教學設計也難以實施。2.學生的心理起點不一樣。這往往是老師們把握學情的時候所忽略的。有些班集體學風好、班風好,大部分學生積極向上,相對比較困難的內容,也是肯鉆研,愿意花力氣學好,這樣的班級教學設計可以向更高的層次拓展。但是有些班級的學生學生學習態度不自覺或者學習信心不足。這樣的班級教室的教學設計就要偏向基礎,在就學過程中滲透更多的心理元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前測是指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內,通過不同的調查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預備和相關方法的預先測試,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并提出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不能只是設計的完美,而是需要能真正實施。一份好用的教學設計,必須是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后自己的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前測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真實的數據支持,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精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利用有效課堂前測,可以把握學生真實學情
學生的學習起點包括預期學習起點與實際學習起點。預期的學習起點是指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理論上應該可以達到的水平。實際學習起點是學生經過學習后真實的學習水平。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一樣,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都不一樣,所以往往真實的學習起點會被預期的學習起點所掩蓋,教師不能憑感覺、憑經驗來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必須通過有效的課前測試來準確把握學生的真實學情。在學習一年級上冊《0的認識》,很多老師認為0的認識太簡單了,基本不用多講學生都懂的,結果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了跟沒有學習之前沒有太大的區別。0的認識真的很簡單嗎?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我做了一個課前小測,有以下幾道題:(1)你認識哪些數字,請說一說,寫一寫?(2)說一說0表示什么意思?(配上兩幅圖:一個空盤子,一把尺子)。前測結果發現只有50%的學生知道0是一個數字,50%的學生認為0不是一個數字,80%的學生知道0表示沒有,100%的學生能寫0,但是100%的學生書寫不夠規范,100%的學生不知道0還可以表示起點、基準。通過這個有效的課堂前測,我們就清楚的知道這節課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重點需要講解的知識點,為教學設計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二、利用有效課堂前測,可以精準教學難點
很多老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教學難點的確定往往直接使用教師用書或教參確定的難點。其實,這個難點是根據一般學生理論上的學習起點而言的,具體到不同的班級與學生,學習難點是不一樣的,真的需要老師在課前了解與把握。如在學習五年級《分數的再認識(一)》時,筆者做了一個課前測試:讓學生先想辦法表示二分之一。結果顯示75%的學生想到的都是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作為整體的分數,只有25%的學生想到多個圖形組成的整體,用多組圖形表示整體的學生幾乎沒有。這表明,學生雖然三年級已經學過多個圖形、多組圖形表示分數,由于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限制,還有學習后經過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始終停留在最直觀的理解上——用一個物體或圖形作為整體的分數的認識。分數意義的概念既抽象又豐富,從課堂前測結果可以看到本節課的難點應該是理解多個圖形特別是多組圖形表示整體“1”。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讓學生從不同結構的圖形或物體背景中理解分數的意義才是本節課要突破的地方。因此,有效的課前測試,為課堂難點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利用有效教學前測,可以優化教學策略
根據課堂前測的結果,教師就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同樣利用上述的《分數的再認識(一)》的前測結果,針對學生表達一個分數的方法單一性,對多個或多組圖形表達分數的方式難以理解。筆者采用的教學策略是:提供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所以我沒有選擇書本的情境圖,而是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激發學習新課的內驅力。為了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探究過程,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筆者準備了多種多樣的物品,如圖片、繩子、紙片、圓片、剪刀等等,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圈一圈、畫一畫、涂一涂、剪一剪……想辦法表示四分之三,學生操作時,教師巡視課堂,及時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特別是多組圖形表示四分之三的例子,讓學生匯報、觀察、比較,以豐富多樣的分數表達方式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
四、利用有效課堂前測,可以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全班幾十個孩子都是存在個性差異、獨一無二的個體。因為差異,學生掌握知識程度不同,這一點相信每位老師都知道,但是具體的不同在哪里?很多老師可能會憑經驗來確定他們的差異之處,但是這往往是偏差很大的。利用有效的課堂前測就可以為我們提供真實的數據支撐,讓我們有的放矢地落實因材施教,實現對人人有價值的教學。如在教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近似數》一課,通過課堂前測,我發現了100%學生都知道一個數最接近的整十數、整百數是哪一個,說明學生都有大約數的概念,但是對于如何確定大約數,道理說不清。所以在教學時,我進行目標的分層:1.全班的同學都要理解精確數與近似數的實際意義與不同之處。2.了解近似數是怎樣得到的,則要求把部分學生掌握,學困生則需要教師進行幫助下理解。3.求四舍五入的方法是什么?優秀生需要自己進行總結概括,但是對學困生在課后通過練習鞏固掌握方法即可。又如,在教學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秋游》時,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通過試商而進行調商。優秀學生很快掌握了方法,計算起來也很熟練,他們就運用除法知識解決其他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將知識延伸。學習慢的學生在計算除法時,商不合適在什么情況下調小,在什么情況下調大。先讓他們掌握方法,然后孰能生巧的多練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具體的要求不同,可以根據課堂前測的結果一一落實。這樣一節課就可以讓各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得到最好的發展,真正落實因材施教。
課堂前測促使教師把思考問題做在教學之前,從學情中及時發現問題,而不是被動的應付各種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對課堂前測的結果分析,來預測學生的弱點與學習中將會遇到的困難,從而確定教學重難點,優化教學策略,真正實施因材施教,必定對提高課堂教有效性有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