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
摘 要:俗話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文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在語文學習中,從小學開始就接觸了古詩文,但由于古詩文的語言不同于我們如今的白話文,所以小學生對于古詩文的掌握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成為現在教育工作者的功課之一。本文將對小學高年級古詩文有效教學策略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教育工作有小小的幫助。
關鍵詞:古詩文;有效;教學
一、小學古詩文的特點
想要有效的進行小學高年級古詩文的教學,首先要了解他的特點。在小學高年級這個階段,算是小學到初中的一個銜接過程,這個時候學生對于字詞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他們對古詩文的理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為他們今后在初中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對于古詩文的學習要從以往的“死記硬背”,“填鴨式”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除了理解詩句的基本含義,還要了解古詩文所蘊含的深刻的意境。了解古詩文中詩人的故事,了解詩人在創作中的趣事,了解詩人的寫作特點,了解詩人的世界。在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古詩詞的特點引導學生對詩詞中描繪的意境進行想象,理解每個字,每個句子所隱藏的深刻含義,通過這些了解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蓄。
二、學會讀
古詩文,也稱詩詞、詩歌。歌者,傳唱也。從《詩經》、《國風》的四言詩,到五言詩的《孔雀東南飛》,再到后面白居易的七言詩《長恨歌》,還有宋朝的詞,無論何時,古詩文在古代的流傳都是以詩歌的方式傳唱的。因此,朗讀是我們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要手段,體會古詩文獨特的韻感和旋律,掌握古詩文的節奏。
在一首新的古詩文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做示范或者運用多媒體,播放專業人士的古詩朗讀,讓同學感受其中的語氣、節奏和情感。其次,朗讀古詩是非常注重節奏的,老師可以在學習五言詩的時候,示范古詩文節奏的劃分,再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而在后面七言詩句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嘗試劃分節奏,自己實踐,自己體會。最后,老師可以開展朗讀活動,邀請同學上臺表演,或者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對于朗讀出色的同學進行表揚,對朗讀一般的同學進行激勵,同時再多多進行幫助指導。在朗讀古詩文的同時,可以播放背景音樂等,讓學生提前感受詩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學會解
以前對于古詩的學習通常是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最后學生就把它記下來。每個人的回答千篇一律,只刻在腦子里,無法真正的融會貫通。因此我們在給學生講述古詩文的思想情感時,應該引領著學生一起去理解。
首先,想要理解一篇古詩,就要了解詩人,了解詩人當時所處的背景,了解詩人所經歷的事情。就像我們平時寫作文寫周記一樣,都和當時的經歷相關,所以學習詩文的第一步就是體會作者的境遇。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他的《元日》就是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達的是詩人當時的思鄉之情,而《元日》,由于詩人當時正處政治改革中,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一首詩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他們的遭遇息息相關。
對于老師而言可以設定一些情景去引導學生對作者的理解。例如,當王安石處于政治變革之初時,可以問問學生們幾個問題,“如果說你是王安石,得到了重視準備施展拳腳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如果你們像王安石一樣,能夠遠遠的望見家鄉卻回不去又是怎樣的想法?”。雖然對于現在的學生而言不會經歷當時古人的遭遇,可是我們可以用代入式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深層次的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理解古詩中所傳達出來的感情。
古詩當中,經常會有一些特地的事物表達特定的感情。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去總結出每種事物的感情規律。例如秋天,由于萬物蕭條,通常會被詩人借以描述自己的憂愁;鄭板橋的《竹巖》,贊美了翠竹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的精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江水表達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等意義;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古人通常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傊?,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探索事物的感情規律,為今后學習古詩文打下基礎。
理解詩人,理解事物,還要理解表達手法。古詩和普通的文章一樣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手法,才能更好的通過寥寥的幾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古詩中經常用象征的手法,例如王安石的《詠梅》,梅花象征著不畏嚴寒,堅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格;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對比手法,將冰心與孤山做對比,表現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堅強的性格。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無法自己直接找到詩中運用的表達手法,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進行修辭手法知識的灌輸,逐步的讓他們自己在后面古詩文學習中尋找修辭手法的運用,更好的理解古詩的中心思想。
四、學會想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述了一副田園風光,一種恬靜的生活美。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边@首詩讓我們好似看見了巖石中的翠竹在風中屹立不倒,任憑風吹雨打的景象。古詩詞短短的幾句話,由于每一個事物都表達了不同的涵義,詩人將他們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幅充滿了意境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將學生帶入到這個畫面中來,引導著他們進行想象,在詩人創作的情境中學習。
當然,意境的想象不是隨意想,而是有技巧的,這種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了。例如前面提到的《楓橋夜泊》這首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詩人精確而細膩的講述了一個客串夜泊者對江南深秋液晶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船、霜天寒夜、孤舟客子等景象,這是我們所能想象的畫面,那畫面中所要表達的詩人身處亂世無家可歸的家國之憂又是哪里體現呢?此時需要老師作為引導,進行畫面的描述:在這首詩中最后一句鐘聲在夜晚響起,襯托出夜晚的幽靜,而詩人在這種時候還未入睡,表現出了他憂愁難眠的心情。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播放視頻,音樂讓學生體會一下在一個幽靜的夜晚,一陣陣沉悶悠長的鐘聲響起是怎樣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想象的教學中應該結合視頻、音樂等多種多媒體教學,運用現代化設備,促進學生對場景的再現。比如在《春夜喜雨》的教學中,老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一副成都夜雨的景象,讓學生將畫境和詩境充分融合起來,體會當時春雨滋潤萬物的喜悅之情。
五、結語
想要有效提高古詩文的教學,老師應該讓學生全方位的了解這首古詩,體會到其中的涵義,發揮學生想象的空間,脫離過去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老師在教學中要時刻記住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互動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何揮秧. 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 讀書文摘(中), 2018(2):105-105.
[2]趙方紅. 以層級閱讀促理解能力提升--小學高年級古詩詞閱讀教學探索[J]. 語文建設, 2015(13):70-74.
[3]彭三虎. 做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1):89-89.
[4]王悅. 巧妙導入意境 靈活解讀文本——小學古詩文教學有效策略分析[J]. 小學教學研究, 2017(29):58-59.
[5]劉啟亮. 淺談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有效教學策略[J]. 課外語文, 2017(31):1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