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萍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品析散文語言的方式接受情感教育。通過感受作品詞語選擇的傳神之美能體會美感,鑒賞修辭能調動內心體驗,探究詞句內涵能揣摩作者心境,抓住文眼分析能激活共鳴。這些方法都圍繞散文語言入手展開賞析,并能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其中。
【關鍵詞】高中語文;散文語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理念,強調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接受認知信息,而且還要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品質,促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種方面都得到發展,最終成為有覺悟、有文化的社會接班人。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教學的重要維度,在語文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精神。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不少散文作品具有情真意切的特點,不論是寫景類的文章還是記人類的散文,都有著不少的動情點,若在教學中能挖掘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將情感教學滲透進去,那么就能更好地展開情感教學。
一、準確傳神,傳遞美感
學者高爾基認為語言使得人們的一切印象、情感和思想能固定下來。由于散文是傳遞作者真情實感的文體,所以散文的語言往往能夠更自由、更生動地展現情感。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鼓勵學生品味散文的詞語,讓學生感受作品怎樣傳神地展現事物,并從中體會到美的感受。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美,從而為情感教育打下基礎。
高一必修2第1課《荷塘月色》一文的語言就十分優美,具有準確傳神的特點。筆者摘取了作品中的一些詞句,鼓勵學生分析其中的詞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鼓勵學生探究作者為何要用“瀉”這個詞語。學生認為:“‘瀉’給人的感覺是速度快、量很大,這讓人感覺月光突然就降臨在花葉上,增添了美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里的‘浮’又具有怎樣的意味呢?”學生認為:“這樣寫出了霧氣的狀態,讓人感受到霧氣很輕柔,增添了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分析了文章中“靜靜”“薄薄”等疊詞的使用,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文辭之優美。
蔡元培認為美育是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的。朱光潛認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功能就是冶情養性。在品味散文語言,感受作品語言美感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被喚醒,能更敏銳地感受到文字之美,這樣就起到了陶冶感情的效果,起到了滲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多種修辭,調動體驗
在品味散文語言的時候少不了鑒賞散文中的諸多修辭手法。散文往往會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讓文章變得更有文采,通過品析散文修辭手法能讓學生觸摸到文章的藝術性,并提升自己的審美情感。
高一必修2第1課《荷塘月色》一文不僅文辭十分優美,而且還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其中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運用都十分到位。筆者在教學中嘗試給學生播放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到荷塘的景色,并鼓勵學生說說這樣的畫面對應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有學生看到荷花盛開的圖片后認為這對應作品中展現荷花的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筆者鼓勵學生說說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認為:“它首先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后又用了排比的方法。”“這種博喻的方式能給人怎樣的感受呢?”“能讓人更清晰地看到荷花的不同狀態。”學生感受到修辭手法的運用能更好地創造美的意境,從光、亮、形貌等多種角度入手展現荷花之美,促使讀者產生審美的情感體驗。
在高中散文教學中存在重知輕情的現象,教師往往會指導學生賞析作品中的修辭手法,但是卻忘記了誘發、喚醒、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事實上,散文作品內涵豐富,強調對自然的審美情感,注重表達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通過賞析作品中的修辭手法能讓學生看到作者怎樣感受自然,通過何種方式表達對社會的情感。因此,筆者在指導學生賞析修辭手法的時候也會讓學生嘗試感受其中蘊藏的情感因素,喚醒學生的體驗,起到情感滲透的效果。
三、探究內涵,揣摩心境
散文往往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特點,也就是說,通過品析散文的語言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產生的情感、意念和智慧。筆者鼓勵學生嘗試透過文字的表面深入下去,探索散文中詞句所展現出來的情感美,揣摩作者的心境。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散文作品,體會作品所表達的內涵。
在指導學生學習高一必修2第3課《囚綠記》的時候,筆者鼓勵學生品味其中的一些詞句,說說這些詞句中蘊藏了怎樣的情感和內涵,嘗試在此基礎上揣摩作者創作時的心境。筆者鼓勵學生誦讀“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這些句子,并鼓勵學生思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下這樣的句子的呢?這看似普通的詞句中蘊藏著作者怎樣的感懷呢?”學生認識到:“這些句子看上去只是普通的贊美之辭,但是卻是作者在經歷了痛苦之后的領悟。作者領悟到了囚禁綠色會讓綠色枯萎,認識到只有自由才是生命最好的養料。所以最后才會放走藤蘿,并發表這樣的感慨。”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挖掘出了作品的內涵,體會到作者利用文章表達了對于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
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散文語言賞析的過程中,能讓學生認識到散文作品不僅文辭很美,其中更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內涵,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到散文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此后的閱讀中,學生能更自覺地通過閱讀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抓住文眼,激活共鳴
不少經典的散文作品都會有文眼,所謂的文眼就是散文作品中能夠確定全文情感基調的關鍵性語句。在品味散文的過程中若能抓住散文的文眼,則能更靠近作品的主旨。我鼓勵學生抓住文眼進行分析,嘗試掌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品的真情實感。學生能由表及里、層層深入下去,從抓住文眼開始,把握作者的創作思路,把握作品的布局,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發展脈絡,并激活共鳴,將自己感悟到的情感內化成自身的情感。
在指導學生高一必修2第2課《故都的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促使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從文眼入手展開探究。筆者首先提出了問題:“從全文的內容來看,作者是想要歌頌秋天的,但是,為何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卻能從中品味出一絲悲涼的韻味呢?”學生感受到作品的文眼就是描寫秋天的“悲涼”“清”“靜”。筆者又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秋天的景物應該是很多的,但是作者為何選擇的都是讓人產生悲秋之感的景物呢?”學生認識到:“這是要和作品的整體情感基調相互符合。”筆者又提出問題:“那么你覺得作者究竟是要歌頌秋天還是要抒發悲秋的情懷呢?”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嘗試和作者形成共鳴,體會作者創作作品時的感受。學生認識到組織創作作品的時候,正是要躲避白色恐怖的時候,因此,他想要從秋天的美景中感受到積極的情緒,但是內心卻還是體會到了悲涼。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利用情感能提高或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若能激發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促使學生和作者合為一體。在這種情感狀態下閱讀作品,學生能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解決問題的速度也會更快,提高了學習效率。
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指導學生品味散文語言的機會促使學生感悟散文之美,體會散文情感之真,并促使學生激發內心豐富的情感。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散文之美,更能起到滲透情感教育的效果,能讓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領略和感悟,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
參考文獻:
[1]黃鑫.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途徑[J].四川教育,2018(07X):24-25.
[2]詹國慶.以情激情,以情育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8(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