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葉
摘 ?要:幼兒園本應是孩子成長的沃土,是他們放松身心,健康發展的絕佳場地。但是,受應試教育以及幼兒教育自身的影響,幼兒教育日漸趨于小學化,不僅違背了幼兒的發展特征和認知規律,加重他們的成長負擔,還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要想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發展趨勢,就要立足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治理路徑,并將其落到實處,在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和有效性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本文對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治理路徑
引言:
如今,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已經是普遍現象,雖然經歷了幾次的發展與改革,但是效果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要想真正改變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僅靠幼兒園、教育機構和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并研究出多樣化的治理路徑。所以,在今后的幼兒教育中,幼兒園、家長以及相關部門要將幼兒教育小學化視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問題發生的原因實施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力求徹底消除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發生原因
1.大班與小學的過渡銜接問題
幼兒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和鋪墊,尤其是大班下學期的幼兒教育,為了讓幼兒獲取更多的知識,走進家長心儀的小學校園,許多教師在教學內容上逐漸向小學知識靠攏。但是從整體角度分析,大班小學化問題會對其他班級造成影響,導致小班、中班也逐漸呈現出小學化現狀。還有一點是,部分幼兒園中的教師采取循環式帶班方式,也就是說幼兒教師負責一個班級,會從小班到大班,并且在送走一批孩子之后再從小班開始,周而復始,導致許多教師無法及時轉變思想,依然停留在大班教育上,在小班教學中會沾染上小學化的色彩。
2.家長的攀比與從眾心理
自古以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初目的和殷切希望,他們渴望孩子有自己的作為,希望孩子受到別人的贊美與肯定。所以當前幼兒教育中出現小學化現象的因素包括家長的攀比與從眾心理。為了凸顯自己孩子的能力,許多家長在小班便會教導孩子讀書認字,或者在幼兒階段便培養孩子進行英語學習,或者看到別的孩子學習某一項內容之后便督促自己孩子學習,甚至與幼兒教師進行溝通,讓幼兒教師在教學中多傳授知識。正是這種攀比與從眾心理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日趨嚴重。長此以往,不僅會抑制學生的學習樂趣,扼殺他們的天性,甚至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當前,在幼兒園附近的培訓班層出不窮,根據調查資料顯示,40% 以上的幼兒培訓班在教學中采取小學化教育。而諸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在幼兒放暑假或者寒假之后將其托送到培訓班,秉承提高幼兒自身水平的基本夙愿,在無形中給幼兒增加了壓力,制約了幼兒的發展與成長。
3.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
從古至今,檢驗孩子學習成績的唯一途徑就是考試,并且這種方式已經深入教師和家長的內心,很難進行改變和創新。“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俗語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早教問題,甚至有些家長在孩子吐字不清的時候就帶領其參加各種早教班。此外,應試教育的影響甚至波及幼兒園,很多家長甚至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能知曉眾多知識技能。這種錯誤的教育理念會使“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變為“早起的蟲子被鳥吃”,扼殺了幼兒的天性,擾亂了他們的成長規律,使他們成為學習的工具。
二、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
1.積極提高幼兒教育師資力量
要想有效解決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和有效性,最為主要的手段就是改變幼兒園循環帶班模式。但是換而言之,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幼兒年齡比較小,在面對陌生教師的時候比較惶恐,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會造成影響。所以幼兒園要從提高師資力量入手,提高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讓教師能夠清楚了解到小班與大班學生的差異,并且在小班與大班上課中積極轉變自己的角色。幼兒園可以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薪資掛鉤,定期或者不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與教育,以此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
2.積極提高家長的思想認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的成長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除了要改變教育方式外,還需要教師加強與幼兒家長的溝通,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正因為每一位家長都為自己的孩子著想,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所以會形成不良的攀比行為與從眾現象。這種情況不僅不會促進幼兒的成長,甚至還會讓幼兒形成抵觸心理。所以在新形勢下,幼兒教師要重視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要讓家長明白小學化的弊端,并且能夠讓家長從實際角度出發與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不逼迫孩子,避免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讓每一位家長都發展成為遏制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力量。例如,定期進行家訪,實現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或在幼兒園組織相關的親子活動,在活動中讓家長對幼兒的整體情況有所認識與了解,能夠改變傳統的理念,實現幼兒的健康成長。
3.對應試教育進行改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要想有效改變這一現象,就要運用有效手段改變應試教育理念,根據時代發展的新形勢和教育事業的改革,積極引入適應幼兒發展,符合他們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用區域活動、智力游戲等活動代替具有小學性質的算數學習、英語學習等。通過“以玩代學”的方式開展幼兒教育活動,不但能夠改變日益嚴重的小學化現象,還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其智力、思維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在實際的教育中要積極探索,根據幼兒的發展特征和成長規律開展針對性的活動,不但能夠尊重幼兒的認知規律,激發他們的天性,促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還能夠提高教育水平和有效性,實現幼兒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嚴仲連.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150-154.
[2]張志磊.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學周刊,2016(03):113-115.
[3]張海艷.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34-135.
[4]王桂秋.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狀分析及現實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0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