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尚
摘 ?要:目前,我國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研究表明,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科技創新為農村中學生獲得了科技帶來的體驗和成長的快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然而,現階段我國農村初中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成效并不明顯,由于受農村教學設施等條件因素的影響,無法為科技創新教育營造較好的教學氛圍。科技創新教育課題的研究,本意是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加之課題難度較大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農村初中生會產生挫敗感。因此,農村初中“活動+課題”式科技創新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關鍵詞:農村初中;科技創新;教育實踐
一、制約農村初中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因素
我國農村初中生的教育現狀是基礎較差、缺失家庭教育、輟學現象嚴重等,農村中學生的學業成績、心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質方面都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也導致了農村初中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的步伐受到了阻礙。第一,農村初中生的學習生活環境較差,開展科技教育或課程的教師科技素質偏低且不夠專業。與城市的中學生相比農村的中學生缺乏完備的課程結構和教育資源,再加上在科技教育方面的經費不足,沒有足夠適用于發展科技活的場所和時間,導致了未能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第二,農村初中生的科技基礎較差,許多學生不具備科技創新的知識也就無法對科技創新感興趣。基于我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初中教育較為落后的現狀,再加上科技方面的資源較為有限,這導致了在創新科技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雖然,科技教師也講授部分科技理論,但是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造成了學習科技教育的局限性。第三,農村初中科技課程的構建較為薄弱,學生學習科技教育的積極性較弱,例如,紀律性較差、遲到現象頻頻發生等。大部分農村初中生的知識面較窄,對于科技領域的知識知之甚少,也導致了科技課題教學效率低下。第四,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現行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學校全力“教高分”,學生一心“學高分”,家長一意“要高分”。同時,青少年活動基本上被鎖定在校園,沒有涉足真實的社會,學習和實踐從根本上脫節。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既缺乏創造性的培養,又缺乏一種與人合作的精神,忽視甚至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對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評價考核采取規范性評價方式,即通過標準性、規范性的試卷來考核評價,抹殺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要在學校教育中上上下下統一認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轉變觀念,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創新教育的實施才有根本的保證。要培養一支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教學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活動+課題”捆綁式科技創新教育
農村學校要尋求科技教育的出路,必須認清形勢。雖然農村學校在客觀教育條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并非沒有優勢。農村具備較為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學校可根據實際條件,積極挖掘和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做到取長補短,因材施教。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選擇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課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都是科技活動重要的課程資源。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學科結合、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或者涉足學科領域的專題研究為科技活動開拓新的領域和思路。通過下面案例來闡明如何開展“科技活動+科技課題”捆綁式科技創新教育,由于某條農村河流經過多次治理改善了水質,但是,該河的生態環境是否得到恢復?河里的水生生物,如,魚、蝦是否健在,有沒有水草?這一項目要求中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環境,筆者發動全班學生,以該河的水環境為主題,策劃了一次科學考察活動。首先,制定了調查表格組織學生對該河流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查和探索,并結合當地的環保部文獻資料,從而使學生的“活動+課題”捆綁式科技教育更加具有時效性,有利于帶動學生參與課題的積極性。通過此項目,有利于農村學生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提高環保意識。在走進自然的活動中也有利于學生探討生態理念和綠色發展常識,不管是作為課題的研究者還是活動的組織者,都有利于把活動和課題相互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活動+課題”式科技創新教育的成果
在科技實踐中不難發現,參與難度較低的科技活動更能夠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在實施科技創新教育的同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利用科技制作、科幻畫等形式注重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在選取科技課題時,要傾向于簡單的,這樣不容易使農村中學生的積極性受挫。在開展“活動+課題”式科技創新教育的同時,不僅要詳細規劃課題活動的方案,也要注重把活動和課題二者創新結合,引導學生參與了解活動的積極性;再者,在活動過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不要把主管意念強加給學生,培養學生研究科技的欲望。顯然,科技探索是復雜而艱難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不一蹴而就的,價值高的創新模式總要經歷困難,尤其是在農村開展科技課題研究受到的阻礙較大,在教師規避所面臨的問題時,要給學生提供活動課題的有效平臺,積極利用學校的資源,幫助學生解決研究課題的困難。例如,可以利用學校的計算機、圖書館、校車等為農村學生的科學探究創造條件。
例如,筆者組織學生參加縣里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海洋”為主題,來普及海洋知識的傳播活動。筆者組織本班學生觀看了與海洋有關的BBC記錄片,通過紀錄片中所呈現的海洋知識,讓學生把所見、所感以科幻畫的形式或者小制作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的創新活動形式更讓農村學生獲得較好的人生體驗。“活動+課題”時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形式,有利于農村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塑造。筆者的班級內某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村子里的河流,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研究能力,也讓自己在實際活動中,更加愛護環境,熱愛家鄉。
結束語:
在目前我國現階段,農村初中生的科技創新教育問題繁多,但通過分析其原因闡述了相應的策略,也有利于構建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任務,也要靠社會和家長的大力支持,共同合作,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石家莊市農廣校與石家莊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協會聯合舉辦全市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現代農村科技,2018,05:111.
[2]嚴國海:《探討初中物理知識教學與農村科技教育的有機結合》課程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