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鋒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包括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包括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具體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開發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課堂教學結構
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倡導信息技術應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與教學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包括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的方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是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一、實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拋棄高深的理論說教,實施“深度融合”就是要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二、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
我們課題小組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到實施“深度融合”的具體途徑方法,從而 “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科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基于我們的大量研究,途徑方法無非以下三點:一是要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哪些內容?二是創新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三是開發豐富學習資源的重要性。
1.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
課堂教學結構是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包括:1.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2.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內化的主體;3.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與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相配合;4.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能輔助教師的“教”,又能促進學生自主的“學”,從而使學習者得到更豐富、有效的認知探究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及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的支持。
2.創新教學模式
在不同學科中采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創新“教學模式”,這是最關鍵亦是最觸動痛點的一步。近年來受到全球教師熱烈追捧的“翻轉課堂”,就是這樣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的本質特征正是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翻轉課堂”同時關注課堂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并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與作用的改變。我們可以認為,“翻轉課堂”才能成為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有效教學模式。
當然,“翻轉課堂”并非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唯一模式。就國內而言,我們多年以來一直在中小學實施的“跨越式教學”模式,其目標和宗旨就是要實現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并且已取得顯著成效。“跨越式教學”已在我國某些地方被稱之為“中國式翻轉課堂”。因為“翻轉課堂”在我國還要受兩個條件的限制:一是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和學習自覺性還較弱,對實施翻轉課堂不太適宜;二是目前家庭還不能上網的西部農村地區,也無法實施翻轉課堂。而“跨越式教學”則在這兩個方面完全沒有障礙,“跨越式教學”取得的最大成功恰恰是在小學階段,而中西部的廣大農村正是推廣“跨越式教學”的廣闊天地(目前跨越式教育的最大試驗區正是在甘肅、寧夏、新疆、貴州等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包括山區農村)。
3.開發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
要根本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除了需要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外,還應開發出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以及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不同學科應開發的不同學習資源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應是各種擴展閱讀材料;自然科學類,應是不同學科的建模軟件、仿真實驗、制表工具、各種 VR 與 AR 軟件以及交互性課件等;外語學科,是與社會現實及大自然密切相關的擴展聽、讀材料。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指導下,必須將創新教學模式與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必要的教師培訓,使之切實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中。
只有上述三點都逐一貫徹、落實了,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從而使各學科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晶.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對策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29):193-194.
[2]白華金.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37.
[3]陳結龍.也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實踐的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Z3):95-97.
[4]冉茂清.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三種境界的分析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