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燕
摘 ?要:我國古代詩歌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日臻完美。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而且是一種包容了音樂、繪畫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是一個豐富的藝術寶庫,有著巨大的美學價值。我們在古詩教學時,除了讓學生能夠理解詩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讓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古詩;詩意;意境
古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這些古詩,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古代詩歌的美學價值。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所以我們在古詩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讓學生能夠理解詩意,讓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創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優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人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實踐證明,運用音樂來感受詩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指導朗讀,體味韻律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等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同學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調可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體會到古詩的情韻美,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三、調動想象,領略意境美
詩是抒發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根據詩意我制作了動畫課件,以調動學生的想象。畫面上亭臺樓閣,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嘻嘻地捋著胡須,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散谷粒,圖中白鵝活動自如。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表達,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著兩只紅紅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撥掌前行,歡快地引頸高歌。此時水波蕩漾,荷葉輕搖,荷花飄香……這意境是多美啊!為了引發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和創造興趣,也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我從二年級上學期起就鼓勵學生根據詩意大膽想象,自己動手為古詩《所見》、《絕句》、《小池》等配畫,在創作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膽作畫,一張張充滿童稚的畫面,展現了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通過為詩作畫,反饋出他們對詩詞的理解,調節了教學氣氛,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四、啟發讀者,領悟哲理美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兒童背誦的古詩中,有不少千古傳誦的名句,無不具備一定的哲理性。如,《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蘇軾雖沒有描寫具體的景物特點,而是概括寫了瀏覽廬山的總體印象,從中揭示了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我們為什么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驗了一句格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而且充滿了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許多。還有《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許多名句都含有豐富的哲理。一句話,教師只有對這些詩句中的哲理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啟發、引領學生,讓學生感悟詩句的哲理美,使學生鑒賞能力和再創造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