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順
【摘要】中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會產生陌生感,這種陌生感阻礙了化學能力的培養。陌生感的產生既有學科特性因素,也有教學設計方面和學生個體差異方面的問題。在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下,破解學生化學陌生感是重要環節。通過多樣的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消除化學陌生感,對培養學生化學素養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學化學;陌生感;策略
一、引言
新課改以來,中學教育一直強調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化學是中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培養學生扎實的化學基礎對學生后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多年的教學經驗顯示,中學生在學習化學時經常出現無處下手的感覺,感覺知識點非常凌亂,不禁產生對化學的陌生感。對化學的陌生感使學生心生畏懼,對化學學習沒有信心,阻礙學生化學能力的發展。
化學是一門源自生活的學科,按理來說應當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但是,現實教學情況卻恰恰相反,多數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諸多困惑,化學式記不清楚,化學性質混亂等現象比比皆是。由于學生對化學莫名的陌生感,學習起來也不知從何處突破,這也使得化學成為校外補課的熱門學科。中學教職人員需要高度重視這種陌生感,要通過積極有效的途徑幫助學生克服障礙,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二、中學化學學習陌生感成因分析
本應為學生最易學習和接受的化學變成了學生成績的“攔路虎”,學生對化學學習不知所措,找不到有效的途徑去破解化學學習秘訣,對化學產生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源自多方面因素,既有學科特點造成的,也有學校教育設計的問題。具體來看,陌生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化學的學科特性方面的因素
化學主要研究物質間的微觀反應,微觀反應不像宏觀的事物能被直接觀察,這就使得化學較為抽象,學生需要在腦海構架良好的坐標體系,將微觀的反應與宏觀現象進行比對。例如,分子結構,電子排列等知識點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需要學生在腦海里構建模型,建立對應關系。化學是基于符號建立起來的學科,因此需要學生對化學符號有較好的掌握,化學符號間諸多的相似之處為學生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難,學生莫名的產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此外,化學知識點較碎較細,需要學生具備清晰的記憶條理,稍不注意則容易引起混淆,不利于學生把握學習化學的方法。化學的這些特性使學生在接觸化學的時候感到看似熟悉,卻又陌生。
2.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方面的因素
化學陌生感不僅來自于其學科特性,教學設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①化學課程安排較遲較少。一般情況中學的化學課程都是九年級開始學習,初中階段也只學一年,周內課程安排也相對較少。課程安排較晚,學生還沒明白化學為何物,初中化學教學已經結束。化學課程安排較少也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接觸化學;②教學設計缺乏系統性。由于化學知識點相對瑣碎,因此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化學教學設計水平,多數老師的化學課程設計都是跟著教材逐章逐節的安排課程,缺乏對化學整體的把握,大多學生對化學知識點間不能建立起聯系,孤立的學習一個一個知識點;③教學手段單一。現階段中學化學的主要教學手段還是老師課堂講授,與實驗課程結合;部分學校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化學實驗視頻。中學階段實驗課程內容少,還有就是實驗由于操作的問題,有時效果不明顯,不足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視頻類的輔助工具內容老套,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探索化學的興趣。
3.學生自身成長經歷方面的因素
現階段的學生皆是21世紀以后才出生的,這代學生是伴隨著卡通,動畫,電子游戲成長起來的,對影音類產品極度依賴,空間想象力普遍匱乏。這部分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飽受父母寵愛,其成長過程中,基本沒有機會參與生活勞動,缺乏生活常識,對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基本不了解。這也就難怪他們對化學物質陌生,因為化學物質對他們來說缺乏生活中對應的對象。
三、消除化學陌生感的實踐策略
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給化學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如何消除陌生感是基層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化學教學人員需要立足化學學科特性,以學生為主,精研教學手段,借助有效的輔助工具,將化學課堂變成簡單易懂,易學易記的學習過程。
1.創建貼近生活的化學課堂
化學是源自生活的學科。因此,化學課堂的教學應當更加注重與實際生活相貼近。做到學習內容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例如,教師在開始講解新知識的時候可以以生活中熟悉的現象作為引導,然后圍繞現象所包含的化學知識進行細致的講解,重點對化學產生的原理進行闡述,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以及背后隱藏的化學知識。化學教學中的例題和習題也可以更加側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化學學習貼近生活。通過將化學與生活構架良好聯系,讓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化學知識能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對象,可以有效地幫助消除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此外,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比如鐵生銹,酸雨的形成等,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2.借助科學手段實現微觀化學宏觀可視化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成果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在積極開展,從最簡單的多媒體輔助工具到復雜的人工智能教育。化學的微觀性是學生的主要障礙,利用科學手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則是幫學生掃清了主要障礙。近年來,在化學研究中,研究者通過高速攝像機和慢放技術,捕捉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化學反應過程。這種技術將平常的化學反應直觀地呈現出來,極易理解。還有很多互聯網教育公司通過構造模型將教學制成小動畫視頻,能夠幫助學生更輕松地理解化學。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手段,將微觀化學宏觀可視化呈現,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辦法。圖片,視頻材料比文字要來的直觀,極大地降低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要求。將學生不熟悉的東西轉變為能夠直觀理解的內容,有效地改善了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
3.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為學生帶來的主觀感知
初中階段化學課程安排的較少,化學實驗課程就更少,學校實驗資源存在諸多限制,很多實驗都是課堂上老師演示一下就可以了,學生自己參與的機會很少。學生親自操作化學實驗能為學生帶來良好的主觀感知,但是教學設置和資源有限的問題使學生喪失這樣的機會。在化學學習中,參與感是克服陌生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鍛煉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酸堿中和實驗中,溶液的量對實驗現象有明顯的影響,讓學生自己做實驗,發現溶液量多少引起實驗現象的不同,然后通過理論分析,尋找背后的原因。中學階段的化學教育,老師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實驗資源,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自己動手的機會,幫助消除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
4.以問題為導向開發學生探索化學的興趣
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解決一個一個問題的方式將知識點串聯起來的過程。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發學生探索化學的興趣。老師應當將中學化學知識分解整合成系列的問題鏈,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熟悉化學中各個細微的知識點。在問題鏈的基礎上,對重難點知識在進行重點講解和突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漸培養學好化學的自信,這就有效地排除了學生對化學因陌生而產生的恐懼。問題導向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老師發現學生薄弱環節的過程,這樣老師講解化學知識更有針對性。老師在設計問題鏈的時候,可以多從生活出發,讓問題更有趣味性。學生在學習中也不會感到枯燥,更有利于排除學生的厭惡情緒。
中學化學知識點較細較散,對剛開始學化學的學生來說有不小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是阻礙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的主要問題。中學教育要立足消除學生對化學的陌生感,從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改革,開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做到對化學知識點細致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宋守娟,侯發勝.初中生化學學習陌生感的成因及消除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8):5-6.
[2]邵康.初中化學課堂中創新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究[J].學周刊,2016(5):178.
[3]包春華.基于整體思想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J].化學教與學,2018(6).
[4]靳輝.知識可視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性分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8):21.
[5]王后雄.“問題鏈”的類型及教學功能——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0(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