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文
【摘要】《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特別指出:“不論是積累、梳理還是探究,切忌違背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生硬灌輸一些語言學條文。”這也是在特別提醒我們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習慣,搭建平臺,轉變備考策略,積極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對語言知識進行活化,切實提高學習語文的實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言實踐;語言知識
在“給報刊找差錯”活動中,一位學生找出的一個“病句”引起了大家對“是否有病”的爭議。先看這個句子:“我們最大的追求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國的先進戰機能夠早日裝備部隊,使我國的國防工業能夠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新華社《羅陽:用生命托起中國戰機》)
堅持認為該句有病的學生的理由是:備考資料上總結的有一種病句類型是不該用介詞的地方用了介詞,致使主語缺失,舉的例子就是“通過……使……”但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這里的上下文語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整個句子的主語清晰,介賓短語作狀語并不會造成主語的缺失。通過大家的仔細辨析,整個句子的成分可以這樣劃分:(我們最大的)追求就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我國的先進戰機能夠早日裝備部隊,使我國的國防工業能夠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后大家認定這個句子應該沒有語病。
這個句子的辨析暫不多說,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套公式”的學習方式要引起我們的警覺。記得前幾年的高考中,有一道對“無時無刻不”的辨析題,也有學生搬出“多重否定句中找否定詞,負負得正”的教條,機械根據否定詞的個數來判定是肯定句還是否定句,完全不考慮語境,致使作出錯誤判斷的事情發生。題雖不同,但錯誤的根源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死記語言知識規律而不能在具體語境中正確運用,而這樣現象還相當普遍。
放眼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師熱衷于從高考真題中總結規律,提煉方法,學生則習慣了死記硬背,拼命刷題。對于語言知識的學習,沒有在真正的語言實踐中去活化運用,脫離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只會“刻舟求劍”,生搬硬套。幾年下來,背了很多知識記了不少方法刷了數不清的題,可是語言運用的能力并沒有明顯提高,語言運用題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得分率一直走低甚至出現大量零分卷”。
“語言知識與運用”在高考試題中主要考查近義詞、成語、病句、銜接、得體等基礎知識以及具體語境中的話語組織、語境把握、言語技巧和語意邏輯等。語言知識的學習當然少不了對基礎知識的背誦記憶,少不了規律方法的歸納總結,但這絕不是語言學習的全部。《語文月刊》前主編陳建偉先生在2011年前后曾多次撰文強調語言運用的重要性,指出“語用才是語言的生命力之所在”,并質問“我們語文教學是否還在一味地給學生粘貼語言知識的標簽而沒有為學生搭建語言應用的平臺呢?”呼吁廣大語文老師“多為學生創設語言應用的環境”。遺憾的是,多少年過去了,陳先生批評的現象并沒有太多改變,他所希望的情形還有待語文教師努力。
語文學習不是套公式!語言知識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運用。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18個語文學習任務群中,“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目標與任務是,“在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象,發現語言文字運用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積累語文知識”“要在語文活動中,積累有關漢字漢語的現象和理性知識,了解漢字在漢語發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要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等等,無不強調語言的實踐運用在語言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語文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背下了整本字典不一定就具備了閱讀的能力,記住了教輔書上容易誤用的成語并不一定能夠正確使用成語,病句的類型亂熟于心極有可能仍然寫不出通順的句子。為什么?因為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習得的過程,只在機械記憶和不斷刷題的層面下功夫而沒有語言運用的實踐,能力不可能有太多提高。
所以語言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閱讀的習慣、積累的習慣和勤查工具書的習慣等等。語文本來就是一個見效慢的學科,如果沒有良好學習習慣作支撐,語文素養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言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要拓寬學習視野,強化實踐意識,積極創造引導學生在讀寫實踐中將死記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譬如,在教學中推進自主閱讀、定期開展類似于“給報刊找差錯”以及語言知識積累分享等活動,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搭建在語言實踐中活化語言知識的平臺。
即便是復習備考,我們也要因應特點,轉變策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考察語言基礎知識的運用已經是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從2018年的高考開始,高考試題中已經將以往孤立考查的“辨析病句、補寫語句、辨析成語”等語言基礎知識考點放在同一個語段中集中考查,更加突出考查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語言知識運用的能力。所以,我們只有高度重視在語言實踐中對語言知識進行活化運用,才能真正提高備考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