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平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幾千年前先圣賢孔子就已會用的“啟發式”教學法?,F在,隨著改革的東風吹遍祖國的大地,教育領域是培養人才,為改革提供優質人才的陣地。所以,改革尤其重要。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就巳說過:“教育是百年大計?!碧貏e是在尊師重教的社會大環境影響下,需要教師開展各類教改,以適應社會環境、社會改革的要求。所以,幾年來教育領域接連進行素質教育探討;給學生“減負”;中考高考改革;教材改革;為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建立教育集團;自主招生和錄取方法改變等等都是環繞多出優質人才的方向發展。如果你老是用舊理念、舊方法從事教學,已經完全不適合新形勢下的教學工作。所以要學生自主學習,就要用“啟”“發”的方法開展教學工作。把以前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的方法改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即當執導者,啟發學生(演員)積極思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求知若渴,自覺配合老師上好每一節課。
以下是筆者在任教初中、小學數學近四十年來對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一些觀點和嘗試。
一、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
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老師,所以課前備課是首要環節。教師要認真設計好每節課的教學程序,就必須先吃透教材,抓準重難點,才能設計啟發方法。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如果教師能抓住解決方法,便會收到水到渠成的成果,學生一通百通。其次“講解”是執導者的任務,如果簡明扼要,顯淺易懂,便會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便會感到無限悅愉,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就能緊密配合老師上好課。興趣來了,就會緊密配合老師指點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外,老師語言簡明扼要,就會一點即中,學生便會追根究底,與你共同討論知識。此外,平時老師 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要求,使之與你融洽,歡迎你、尊重你、配合你,這樣就能得心應手,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探討啟迪學生思維的做法嘗試
1.做好課前或課時前短時間閱讀預習。但預習前教師須先擬好閱讀提綱,使學生閱讀時找出其中的重點、疑點,供課中共討。學生就能與老師配合,共同弄清知識內涵。
2.讓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解決。開展討論形式是啟迪思維的重要途徑,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其在預習時認真讀書思考,應當場給予表揚。
3.在閱讀前教師已布置提綱??筛鶕岢龅膯栴}供大家討論,這種“問答法”來自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的做法,與孔子啟發式教學的“扣其兩端而竭焉”相似,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講授新課“三角形的面積”一節時,筆者先提出已學習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的面積計算方法,提出下列閱讀提綱:①從求解以上幾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找出計算須有的幾個條件(已知),并畫出以上幾種圖形,量出計算要的幾個要素,然后要求學生自己計算??烧垈€別學生依據自己計算的過程告訴大家驗證是否正確。然后又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怎樣求?該怎樣轉化推導?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量數據,最后公布結果,總結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具體過程。經過閱讀、思考、動手、討論、總結,既能溫故知新,又能真正學好“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4.鼓勵學生對課本的知識內容多聯想、多提疑問。學生能發揮聯想、會質疑是今后在工作實踐中有所創新,發明的基礎。甚至可以如前人一樣,出現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的可貴人才。只有這樣,新的創造發明就會按踵而來。例如,教學《分數除法》時,課中就有學生提出:分數除法除課本講的計算方法外,是否可類似分數乘法一樣,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更簡易些?對學生的質疑,筆者先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贊揚,然后根據學生質疑的新方法演示驗證,教師再歸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大膽提問,質疑十分可貴,是杰出人才的培養對象。
5.開展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好奇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在教學中開展游戲式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學“統計與概率”這一課時,要以活動為主,因此,筆者就通過“摸球”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第一次摸球,筆者在一個箱子里裝滿白色的球,摸球之前不告訴學生箱子里有幾種顏色的球,讓學生摸球后筆者來猜,每次都猜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通過實踐讓學生明白數學概率中的一定性即確定性,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第二次摸球,筆者在另一個箱子里裝著紅色、白色不同顏色的球,在摸球的過程中摸到的顏色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不確定性,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從探究中感受到樂趣。最后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兩次摸球體會到什么,學生發表了自己的感想后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今后學習、工作的催化劑。筆者在數學課的教學中結合課本知識和社會形勢,經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還經常結合課前課后對他們進行教育談心,避免他們誤入網吧,游手好閑,指導他們閱讀有益書籍,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能夠專心投入學習,追求知識。并對他們進行前途教育,立大志、樹理想,造就一個個成為有知識本領的出色人才,更好地報答父母恩情,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