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麗
當前,新生命教育已成為我國各地各個學校實施新教育改革的切入點,新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原點、真正促使人的生命走向完滿的教育,是引導學生過上幸福生活為最終目的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生命教育就是要喚醒學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從小培養其熱愛一切生命、熱愛人生的人生觀,建立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學生命觀。因此,開展生命教育需要積極創設適宜的環境,運用恰當和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特別是學生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讓他們在積極的情感當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升華生命。 而在寫字教學中,讓學生提升對漢字的生命體驗也不失為一種生命教育。
自古以來,“字如其人”一直占據著文人墨客的心靈,這使得我國的瑰寶——書法得以流傳不衰。從原始的甲骨文字開始,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樣,悠悠地為我們講述著中華民族古老而源遠流長的文化。如 “人”字,原始的象形文字是像一個躬身在地上的一個人,后來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演變成現在像直立行走的“人”;另外,漢字結構中也體現出做人的道德之美,如體現禮讓規則,“左窄右寬”的字左邊偏旁要窄一點,讓給右邊的字,才能把字寫得大方,而這些也正是我們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充分體現與完美結合。
開學初,筆者中途接手了二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不久,在檢查學生的假期作業時,逐漸發現學生的書寫很差,字跡潦草歪歪扭扭不說,還錯字連篇,也聽到部分家長反映孩子過了一個暑假后,做作業大不如前,馬虎不認真,草草了事,等等,聽了實在讓人擔憂。細細想來,其實這不僅僅只是筆者班的個別情況,在高科技電腦、智能化等現代社會大背景下,書寫逐漸被替代,手寫字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催生了人們心底的浮躁,也導致在教育教學中只重視識字不重視寫字等的不良風氣衍生,最終學生的書寫也呈現出浮躁和草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發起過這樣的建議:“書寫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技能,而且是一種將個人風格最完美地帶入其中的表達手段,教育心理學和實驗教學所取得的進展表明,書法的教學方式可以進一步適應兒童的潛能。”我國的漢字淵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工具,在傳播文化的同時,文化則反過來不斷地向漢字本身滲透。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其中,關注生命就是人文性的一個主要因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人文滲透,忽略語文本身的美感與情感,語言文字則缺乏靈魂,語文字詞教學也會變得枯燥乏味。因此,寫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漢字之美,會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更重要的,教師要利用漢字特有的審美文化因素,在教學中巧妙滲透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從中領悟做人的道理,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因病逝世未及答辯的博士論文《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中有這么一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他的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上,其積極的生命活動構成了人的生活,生命情感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認同、肯定、接納和珍愛,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愉悅和沉浸,以及對其生命以及整個世界的同情、關懷與鐘愛。積極的生命情感會使人振奮、達觀和向上,從而成為人生的動力和光明之源。具有豐富精神的人,必定是擁有積極人生態度的人。
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一個習慣養成和品行修養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各種意識都處于剛剛形成的階段,同時這時期的學生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致正濃,因此,作為教師,就應該善于抓住這個育人的“關鍵期”,教學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技能以外,還應該著力于向他們滲透人文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語文能力、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幫助他們從中領悟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于是,筆者心里一直尋思著該如何優化學生的書寫意識呢?作為教師又該如何保持學生的這份童心和向上的學習心呢?于是,筆得在所教小學二年級班級里開展了一次“端端正正寫‘人’,堂堂正正做人”的主題班會,目的就是讓學生從“人”字的漢字起源、書寫規范等明白寫字的美觀及尊重生命、學會做人的道理。
上課前,筆者做了相關教學準備,如,搜集近兩天學生有代表性的作業本:字彎彎斜斜不正的,錯字連篇并且不注意改正的,及書寫工整的優秀作業本,分別2-3本等等,以及相關教具如黑板、投影儀、毛筆等。
課堂儀式進行完后,筆者沒有說一句話,直接轉身在黑板一側寫下了幾個東歪西倒的“人”的字,最后一個寫了一個端端正正的“人”字,學生不知道筆者賣的什么藥,一個個端端正正地安靜地看著筆者做這一切,對筆者寫的字很好奇,但并未覺得不妥,也沒有人指出不足。寫完后,筆者轉身,面對著學生一個個疑惑的眼神,說:“同學們,你們都知道老師寫的是一個什么字?”一陣響亮的聲音充滿著教室:“人!”筆者接著又問:“那有誰能猜出老師為什么要寫這幾個人字?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嗎?”通過筆者的一番引言,學生開始歪斜著腦袋猜測著,漸漸地,有幾個小手舉起來。“老師寫的前面幾個人字東倒西歪不好看”“最后一個人字很直很漂亮”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言地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筆者順勢讓學生上臺來擺各種“人”字的造型,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體驗中漸漸感受到漢字的魅力。
接著,筆者出示了一個象形文字的“人”圖片,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這個“人”像什么?他在做什么?(“人”像一個躬身在地上的一個人)他為什么不是站立的呢?筆者順勢問起學生是否有看過人類起源的歷史故事。閱讀廣的學生說出了“女媧補天”“鉆木取火”等故事。筆者開始給學生講起人類的起源,講述人開始就像猩猩一樣是四肢著地爬行的,后來漸漸地進化向直立行走,并有了社會有了文明等歷史知識,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到了書寫環節,如何把“人”寫得端正呢?學生睜大眼睛,仔細地觀察著田字格里的站位,大致說出了基本書寫規范,筆者最后補充:歷史給了直立做人的尊嚴,我們要做人要直立。“人”就像我們挺直著腰桿穩穩當當走路的樣子,所以寫“人”要做到上身挺直,起筆在豎中線,邁步要雄赳赳,撇“丿”和捺先緩慢行進,最后果斷出鋒,一氣呵成。看著學生挺直著腰,端正地坐好,很認真地在田字格中臨摹和一筆一畫寫字的樣子,筆者仿佛看到了一個個生命在筆下跳躍著,閃爍著。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用大腦、用雙手、用嘴巴、用眼睛來思考,在本節課中,筆者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以及肢體語言等,并以筆者的生命體驗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使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融入到書寫的課堂中,通過積極參與討論、思考、體驗,使得新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內化到他們的思想觀念中去。當教師擺脫了傳教者的角色時,才會創造性地引發學生的潛能多向發展;當學生以生命體驗的形式融入課堂和書寫,才會贏得對漢字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總之,新生命教育就是理應展現出人的生命活力,挖掘出生命的潛力,提煉出生命的精華,理應使人的生活充滿陽光和色彩,快樂又充滿內涵。而語文學科中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廣泛、方式多樣,則生命教育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更多地感受語言文字是美妙的,思想是美麗的,生命是美好的、充滿價值的,書寫漢字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漢字才綻放出生命的活力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