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梅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演唱歌曲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小學生的合唱技能需要在練習中結合演唱實踐來進行,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表現力。因此,合唱作為基礎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小學基礎音樂教育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合唱不僅考驗個人的音樂基本功,更能體現團隊的力量,在合唱學習及練習中,學生可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相互尊重,和諧相處,激發學生的團隊精神,發揮學生的音樂素養,并培養具備藝術涵養的高素質人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廣州市級音樂科研的帶動引領下,增城區各校普遍重視起音樂教學,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尤其重視合唱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道德情操,打造了新一代青少年的良好精神面貌。實踐證明,參加過合唱訓練的學生在其他學科中更具備獨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因此,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對小學生合唱教學進行了各方面的探究。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們的音樂教學起點較低,存在缺少行之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開展了班級合唱教學策略的研究,下面談談我們實踐與研究的點滴收獲——多維教學激發學生合唱學習興趣。
由于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音樂基礎、音樂天賦、歌唱水平以及合唱能力各有優劣,直接影響到整個合唱教學的全方面發展。如,低年級學生沒有進行過合唱的基本訓練時,到了高年級,由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不太愿意表現自我,勢必影響合唱的整體教學。因此,作為音樂教師,應從學生低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讓小學生喜歡歌唱,從合唱中得到快樂。如此,學生有了合唱觀念,加上教師對學生進行聲部、樂理的有效指導,學生從中得到音樂的樂趣,就能激發學生對合唱的興趣。
學生合唱教學不容易,需要教師挖掘學生的個性,并有統籌組織能力。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進行了反復的實踐與思考,班級合唱教學一定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音準、節奏著手對學生合唱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歸納總結出一些適用于班級合唱的活動小技巧,多維教學激發學生合唱學習興趣。
一、班級合唱教學中訓練音準的技巧
1.借助柯爾文手勢,引導學生合唱練聲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伊音樂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合唱教學訓練時,教師不妨借鑒柯爾文手勢法,在身體前方運用不同手勢表示七個高低不同的唱名,如圖:
借助柯爾文手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明白音符位置的高低,通過手勢發出無聲的指示,進行音準訓練。這種方式我們通常會用在班級合唱的練聲環節,趣味的練習達到訓練學生音準的目的。
2.利用器樂輔助,解決學生判斷音準問題
在合唱教學中,音準是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經常會遇到二聲部一加進來,受一聲部影響,總會很難唱準確。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器樂進課堂已經很普遍,器樂進課堂讓學生興致勃勃,我們在班級合唱教學中也經常借助器樂作為輔助,樂器的固定音高帶動學生更容易準確地學習二聲部,輕松解決音準問題。例如,四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在合唱部分,學生較難掌握二聲部的旋律,于是,我們借助口風琴來進行帶動教學,讓一部分學生分聲部演奏旋律,另一部分聽,然后交換角色,指導他們注意音準和音速,然后進行合奏,找到音準和音程感覺時,指引他們轉移到合唱中。如此,在合唱時,每個聲部指定學生伴奏,交替進行,通過這樣有步驟的過渡,人聲與樂器的合作,學生輪流合奏、輪流歌唱兩個聲部等形式,有效達到合唱效果。
二、合唱教學中,訓練節奏的活動小技巧
1.節奏卡游戲,鍛煉學生節奏記憶和內心聽覺,激發學生合唱學習興趣
班級合唱通常都以音樂教材內容來組織學習,而為已經熟悉的歌曲設計簡單、固定的節奏型伴唱,又是我們經常運用的合唱方法之一,這也是學生最喜歡的音樂活動之一。通過對熟悉的歌曲的節奏與簡單固定節奏型的對比,學生會發現聲部的豐富性和變化性,從而進行多聲部節奏配合能力以及多聲聽覺的訓練。為了鍛煉學生有持續穩定的節拍感,鍛煉學生節奏記憶和內心聽覺,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采用了節奏卡游戲。
四張節奏卡片:
游戲方法:
①教師逐張顯示節奏卡,學生開口讀、用手拍,熟悉節奏,會讀譜。
②教師顯示多張節奏卡,隨時調換卡片位置,或任意抽取一張,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及感受節奏的變化。
③在學生反復拍讀節奏卡時,教師任意抽掉其中一張,讓學生默讀,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
④教師在學生反復拍讀節奏卡時,逐次逐張抽出卡片,學生不停頓地反復誦讀,訓練學生的節奏感和記憶力。
通過節奏卡游戲,學生節奏感穩定了,當加入歌曲的不同節奏時不會產生混亂。在此練習的基礎上,我們嘗試進行歌曲的三聲部合作練習,效果很好。例如,《紅星歌》,學生口唱主旋律,手和腳分別作以下二部和三部伴奏:
2.“卡農”節奏練習,成為學生課堂最喜愛的游戲
節奏多聲部訓練是班級合唱的過渡,合唱與齊唱最大的區別在于多聲部和聲的效果不同。針對剛接觸合唱的學生來說,由于基礎不夠,如果直接加入多聲部演唱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既要建立學生多聲部的音效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節奏多聲部練習是一個很好的過渡,讓學生先練習兩個聲部的卡農,通過兩個聲部節奏型相同的特點,讓學生更容易傾聽聲部效果。卡農是同一旋律在不同時間、不同聲部的模仿,卡農就是輪唱,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也是我們認為最簡單的一種合唱形式。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歌唱卡農是發展二聲部歌唱的最好準備。通過卡農的節奏練習自然過渡到卡農的歌曲練習,會達到水到渠成的合唱效果。例如,五年級上冊音樂教材《青春舞曲》,在新的節奏型學習環節,拍讀童謠中設計卡農的游戲:
在此卡農童謠拍讀游戲中,學生學習了新的節奏型,培養了節奏感。在此基礎上學習歌曲《青春舞曲》,熟唱歌曲后,接著以卡農的形式進行歌曲合唱,此舉順水推舟,相得益彰。
三、巧用樂器,編配多聲部旋律,為合唱教學作好鋪墊
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我們發現使用打擊樂器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帶動課堂的歡樂氛圍,增添學生學習情趣,而且巧用樂器編配多聲部旋律,還會為合唱教學作好鋪墊。
例如,四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歌曲《牧場上的家》,導入時設計聆聽鋼片琴的單旋律,學生跟隨用“啦”模唱下面的旋律:
在熟唱歌曲《牧場上的家》后,教師與學生合作二部合唱,在歌曲相同的兩個樂句(第二和第四樂句)中加入此二部旋律:
例如,三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歌曲《我們大家跳起來》,在熟唱歌曲后,設計讓學生使用打擊樂器三角鐵為歌曲伴奏,接著選擇一位同學敲三角鐵引領一組同學模仿三角鐵的聲音“叮”,與歌曲旋律形成二部合唱:
利用不同的樂器營造多聲部音響效果,讓學生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中體會和聲的協調與美,學生會對合唱更感興趣。
以上只是我們在班級合唱教學中經常使用或正在探索實踐的一些小技巧,利用多維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合唱學習興趣,當然,音樂合唱教學的方式還有很多,需要音樂教師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創新。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班級合唱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項目編號:1201741394)的課題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魏桔英.如何在音樂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合唱教學[J].音樂天地,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