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芳
摘 要:語文教學要靈活地放開課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張揚學生個性,關注課程人文性,讓學生參與思辨與探究活動,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出個性,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
關鍵詞:以學生為主;人文性;開放性
[案例背景]
進入高中,語文教學難度加大。教學過程中發現,教師如靠自己一味講解,學生一味傾聽,沒有思辨與探究,課堂難激發學生群體的智慧,教學很可能讓學生變成思維的奴隸。教師如能靈活地放開課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張揚學生個性,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所以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
[案例回顧]
執教《小狗包弟》一文,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后,老師問學生: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獲?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
A生說:“這篇文章巴金先生用了鋪墊手法,正面側面結合的寫法很值得學習。”
B生說:“讀了這篇文章,巴金先生那種柔中帶剛的語言十分有穿透力,讀后讓人震撼。”
C生說:巴金崇高人格魅力讓我欽佩。讀了文章我感受到了巴金先生懺悔的力量,那種從我做起,影響他人的自我反省讓人潸然淚下。”
聽了C同學發言,同學們情緒有些激動,此時,教師認識到搭平臺讓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時機到了,就抓住討論交流機會,順勢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同學們,學完了課文,你對巴金懺悔有什么看法,發表一下你們的見解?如果是您,該怎樣做呢?試就這個話題,交流自己的想法。”
A生說:“巴金是自私的,理應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
B生接著說:“對,巴金應該為自己行為懺悔,他不是猛士,真的猛士就應當像魯迅先生說的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那個時代,他必定是一位有影響力作家,他不站出來說活,還能有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才是時代猛士所為。人的一身應“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時C生站起說:巴金的行為可以理解,因為當時的情況,人人自危,像劉少奇彭德懷這樣久經考驗的革命家都難逃劫難,更何況巴金一個文弱書生呢?巴金抉擇是明智的,中國有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在,戰斗力就在。此刻作為巴金先生應該積蓄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假如那時他真的站出來說真話,說正義話,他個人的力量也不足以擋住紅衛兵的勢力,只會和一批文人作家一樣的悲催結局,那么也就沒有后來留下的的《隨想錄》,也沒有“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了。(頓時,班級掌聲雷動……)
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導生命向善、求真、審美,所以語文課程教學應當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文學性進行審美欣賞,實現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解讀,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對作品及對作家的熱愛,才能真正批文及人,指導人生。
[分析與反思]
通過以上教學發現,教師如果給學生一個張揚個性的平臺,學生的表現會讓教師刮目相看,正值青春期的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很強,想象力特別豐富,對世界的感受也有獨到一面,真不容忽視。
以上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三個方面的新理念。
一、體現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教師擺正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欣賞者、發現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斥于課堂的是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學生在課堂盡情表達自己對課文的感悟。探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運用,學生真正思考了,真正參與探究了,主體性充分得到了體現。課堂成了學習的演練場。
二、凸現課程教學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學的過程應抓住一些積極、向上、陽光的東西來凈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地成長,實現自我的升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眼于學生的精神領域,所以帶領學生發現美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這種光,你能看得見真相、真理和善良…”本處教學好在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涵,找到了“拷問人性”這個話題的支點,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審美對話,學生的審美體驗在課堂流淌,凸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體現開放式教學的思想。
“開放式學習”并非是課堂無組織的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學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條件下讓學生真正獲得發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多角度探求和運用知識,以至充分開發思維潛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以上片段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學生對課文理解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欣賞,課堂容許了學生對問題討論甚至爭辯,教師的智慧在于如何引導生發,討論只要能合理探討出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即可,這樣,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有益啟示。以上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交互網式的評價基礎上,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開發性。
教育應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靈魂之間的對話,是潛移默化的喚醒。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不應當做知識的灌輸者,而應當成為靈魂的導游者。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者,只有成為有思想的教育者,才能呼喚個性、張揚個性、孕育出思想,教師應該是一個探索者,徜徉在唐詩宋詞元明曲劇的海洋里感悟自我,感悟生命!教師應該是一個研究者,讓每節語文課堂成為藝術圣殿,文學的實驗室。杜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雖無痕,卻有著驚人的力量;潤物雖無聲,但有時能“于無聲處聽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