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摘 要:在201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等中學歷史教學課程標準不僅對學業水平作出要求,更是把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在了很高的高度。這就促使歷史素養的培養成為今后教學的重點問題,在今后的高考中,題目的考察也會緊跟這一大趨勢,從學科基本能力的考察轉向對學生歷史素養的考察。本文從“歷史解釋”素養的內涵著手,結合具體實例,探討高中歷史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素養作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要求的核心素養之一,近年來引起了教師、校方和教育有關部門的廣泛關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歷史史實,還使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深刻、全面地體會到歷史學是史實與邏輯的和諧統一。對于高中生而言,歷史解釋素養在高中階段主要體現為:突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培養學生學科探究能力以及賦予學生良性思維習慣這三方面。
一、歷史解釋素養的內涵
除了歷史解釋素養外,歷史核心素養還包含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這四個方面,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歷史解釋素養的基本構建要符合歷史核心素養的整體要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部分。
1.獲取史料
高中階段對于加強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是樹立高中的正確歷史觀念的需要,也是落實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新一代有能力、有擔當的歷史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現階段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大多來自歷史教科書或是配套的教輔資料。學生單純的認為歷史書上的內容就是真實歷史的復現,歷史書上說的觀點就是權威的、無需質疑的普遍史觀。因此大部分學生陷入了“二手資料”的誤區,為了走出該誤區首先應當鼓勵學生在充分了解課本觀點的基礎上,積極主動的查找資料,獲取更多史料來補充信息,從多個維度對同一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跳出前任對于客觀事件的主觀認識。
2.分析史料
史料的分析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資料的收集是否全面、覆蓋性廣,二是史料分析者的個人情感偏向。因此學生在對史料進行分析時難免會受到個人經歷,原生家庭,以及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原始印象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同價值觀的孩子對于同一歷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認識結果。對于缺乏思辨能力的大多數高中生而言,很容易使他們站在形而上學的立場上來對各種史料作出分析。
3.評判歷史事實
在對歷史史料進行全面分析之后,要對相應的歷史事實作出相應評判,這種評判出去學生個人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外,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往往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使得學生信服于老師的權威性,對于教師提出的觀點深信不疑。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也習慣于灌輸給學生非黑即白的理念,從而很可能使學生偏離了對歷史事實的全面評價。因此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整體的、全面地看問題,作出客觀的歷史評判[1]。
二、實現“歷史解釋素養”教學探究
1.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鼓勵中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針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探究性學習不僅僅是要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特點、經過,更要以史為鑒,通過歷史事件的學習對青年一代產生積極影響。這也是培養“歷史解釋素養”的根本目的。
在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組織學生積極有序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并且對學生的觀點加以積極引導和適當點評。例如:在“對秦始皇功過進行評價”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不論褒獎還是批評都可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頭腦風暴中讓學生們認識到歷史人物也有兩面性,秦始皇開啟了我國封建王朝歷史卻也是普通百姓眼中的暴君,制定了推動歷史進步的秦律卻也是一個奢淫無度的君王。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健全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史料的分析和歷史評判盡可能的遵循學生的思考方式,減少教師無效干預,避免將所謂的“標準答案”強加于學生。
在探究性學習中,從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到小組探究、解決問題進而引發思考,整個過程均是以學生的興趣為牽引,這樣獲得的答案會使學生得到極大的滿足感,從而記憶和理解也都更加深刻。相比于枯燥的教師授課,學生背誦,這樣的探究性學習更為有效。比起手里揚著皮鞭驅趕馬兒的農夫,教師更應是黑色海面的燈塔,引領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有效出路。
2.激發學生歷史研究興趣
大多數教師在設計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教學方式時,往往陷入到“我向思維”的誤區中,未能認識到學生對學術產生興趣后對歷史研究所產生的巨大推動力。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傳統歷史課堂模式過于呆板無趣,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史實背誦和歷史人物的講解,學生在模式化的教學中很少能夠有自我發揮的空間,體會不到歷史的魅力,長此以往會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學心理。學生對學術產生抵觸情緒,就難以認真收集史料、分析史料從而評判史實,更達不到有效的“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一節課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關鍵在于能否在課程之初就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動學習狀態下不僅學生的接受能力慢,并且還容易遺忘。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任務設計有趣的情境導入,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據專家研究,中學生正處于快速發育的階段,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問題或遇到矛盾時,大腦皮層會異常活躍做出反應。而教師要做的就是促使這種反應的發生:在課堂導入時用多媒體展示、影視資料以及情景劇等形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歷史情境,然后因勢利導的開展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更有利于思維的發散和知識的擴展,從而鼓勵學生進行學術探索,培養歷史解釋素養[2]。
三、結語
通過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改善當下高中歷史教學誤區,同時能夠樹立起學生正確的歷史學術態度,明確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價值觀念,堅持邏輯與歷史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情境教學設計研究[D].蘆哲.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研究[D].安琬玲.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