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君 楊雪 宋秀麗 魯艷 侯雅楠







摘要:?目的 觀察兩種不同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選取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內科行經皮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患者466例,按隨機數(shù)表分為繃帶組(N=233)與止血器組(N=233),繃帶組為經煙窩處橈動脈穿刺采用自制彈力繃帶壓迫止血,止血器組為經橈動脈穿刺采用TR-Band壓迫止血。觀察比較兩組止血效果及數(shù)字疼痛評分、術側肢體并發(fā)癥及腫脹情況。觀察比較兩組穿刺部位及術肢并發(fā)癥、出血、水泡、肢體腫脹程度、減壓更換以及患者的舒適度。結果 兩種橈動脈止血裝置在術后并發(fā)癥、出血、水泡、腫脹程度、減壓更換以及患者舒適度的無差異(P>0.05)。結論:與應用TR Band止血器相比自制彈力繃帶對TRI術后患者壓迫止血是安全、有效的。
關鍵詞:自制彈力繃帶,冠狀動脈,止血
【中圖分類號】R3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004-03
冠狀動脈造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hear disease,CHD)確診的“金標準”,心外膜下主要冠狀動脈存在嚴重狹窄或閉塞時可同臺或分次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進行球囊擴張和支架術,PCI是治療CHD的主要方法。介入診療有不同的穿刺入徑選擇,包括股動脈入徑、橈動脈入徑、尺動脈入徑等。隨著技術和手術器材的發(fā)展,徑橈動脈入徑行冠狀介入治療已經成為國內外冠狀介入治療的首選介入入徑。2017年Kiemenei j報道了經左手鼻煙窩處橈動脈入徑行冠脈介入治療是安全可行的,彌補了常規(guī)橈動脈入徑的缺點。本文通過對比觀察TRI術后自制彈力繃帶與TR Band止血器穿刺部位及術肢并發(fā)癥、出血、水泡、肢體腫脹程度、減壓更換以及患者的舒適度等方面,探討自制彈力繃帶對經鼻煙窩橈動脈行冠脈介入術后壓迫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經皮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治療(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的患者466例。按隨機數(shù)表分為繃帶組(N=233)及止血器組(N=233),繃帶組為經煙窩處橈動脈穿刺采用自制彈力繃帶壓迫止血,止血器組為經橈動脈穿刺采用TR-Band壓迫止血。
納入標準 ?①患者意識清楚,言語溝通無障礙②患術前Allen試驗陽性,尺橈動脈動脈間良好的側枝循環(huán)③血小板、凝血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 ??①血小板計數(shù)<10 ×10/L ②肝腎功能異常。
1.2方法
繃帶組:TRI術畢,將一塊無菌中號紗布,卷成實且緊,厚1cm、長3~4cm的紗布卷長軸沿橈骨縱向走形方向覆蓋穿刺點,后應用兩層紗布對折后長軸方向覆蓋前紗布,其上用1條(5~6)cm×(8~12)cm的彈力繃帶從橈動脈穿刺點相對應的尺側開始經穿刺點加壓包扎,松緊程度至患者腕部無明顯疼痛感,可觸及橈動脈。
對照組:TRI術畢,將氣囊袋綠色標記點置于皮膚穿刺處,固定后撤出橈動脈鞘管,然后自氣囊袋側閥注入空氣13-15 mI(總量不超過18 ml)。術后0.5-2.0h放氣減輕橈動脈壓力1次,其后每隔0.5 - 2.0 h減壓1次,術后6 - 8h臨床解除橈動脈壓力,觀察橈動脈穿刺處有無滲血l min,如無滲血可以解除加壓裝置。
1.3觀察指標
術后每2小時由護士巡視患者,觀察有無術肢腫脹、出血、水泡、迷走反射發(fā)生等情況,詢問患者術肢的舒適程度,指導患者術后上肢活動。如發(fā)生腫脹,醫(yī)生判斷是否為出血,如為靜脈回流不暢,囑家屬予以適度力量擠壓手掌,以保證患者足夠舒適且無出血為宜來松緊止血器以及止血帶。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結果
1.5.1 ?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情況差異無差異,(>0.05),見表1
1.5.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兩組迷走神經反射、假性動脈瘤、橈動脈閉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無差異(>0.05)。見表2。
1.5.3 兩組局部舒適度比較 舒適度方面,分為0、1、2、3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0.05)。見表3。
1.5.4 ??兩組局部水泡比較 局部水泡方面,分為0、1、2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0.05)。見表4。
1.5.5 ?兩組出血比較 出血方面,分為0、1、2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0.05)。見表5。
1.5.6 ?兩組手腫脹比較 手腫脹方面,分為0、1、2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0.05)。見表6。
1.5.7 ?兩組減壓更換比較 減壓更換方面,分為0、1、2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0.05)。見表7。
2.討論
1989年Camptau首次報道了經橈動脈CAG,1992年Kiemenij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經橈動脈PCI,經橈動脈穿刺逐漸成為冠脈診斷和介入治療的常用路徑。與股動脈穿刺相比,橈動脈穿刺具有創(chuàng)傷小、局部包扎方便、并發(fā)癥少、患者痛苦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但無論是哪種徑路方法,穿刺點止血都是冠脈介入術后重要內容,關系到整個手術質量。TR Band 止血器已被證實為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加壓止血設備,該材料柔軟,在臨床使用中便于對病情的觀察,可以充分加壓,對壓力進行量化處理,方便地改變壓力大小、壓迫力度;同時氣囊的兩側并無壓力產生,使手部的靜脈回流不受影響,避免了血流阻斷帶來的壓力;另外還克服了膠帶過敏的可能。但TR Band 止血器對放氣間隔時間、每次放氣量、總放氣量及止血器解除時間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同時也存在一些其他缺點:1、充血止血綁帶腕帶處沒有附著棉墊,透氣性能不好,引起皮膚水皰瘀斑;2、捆綁較緊致患者出現(xiàn)腕部疼痛、手部腫脹明顯,甚至影響睡眠;3、從日本公司進口的產品,目前價格在200--400元人民幣,治療費昂貴。
選擇鼻煙窩處橈動脈入徑,患者及手術醫(yī)生舒適度高。在術后3小時疼痛評分上,遠端穿刺較常規(guī)橈動脈穿刺疼痛評分更低。曹俊雄報道研究顯示經左手解剖學鼻煙壺區(qū)遠端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和介入治療與傳統(tǒng)常規(guī)右橈動脈途徑手術相比,在橈動脈置管成功率、手術并發(fā)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手術操作時間上橈動脈穿刺途徑更具有優(yōu)勢,但在術后壓迫方面,鼻煙壺區(qū)途徑有顯著優(yōu)勢,壓迫止血時間大大縮短。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借鑒上述止血裝置,研究設計制作了壓迫橈動脈穿刺點的彈力止血帶,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止血有效性和安全性確切,借助彈力增加穿刺點局部包扎的壓力,有效減少術后創(chuàng)面滲血。(2)隨機性、可調性強,操作方便,隨時觀察傷口情況。可根據(jù)患者舒適度、皮膚溫度色澤隨時調節(jié)彈力止血帶松緊。并有效固定敷料,使之不發(fā)生移位。(3)舒適度明顯高于“8”字繃帶法,皮膚并發(fā)癥少于繃帶法,壓迫時間短一般只需8 h。(4)操作靈敏、壓力均勻。固定范圍小、透氣性好,有利于患者體位變動和術后活動。(5)經濟實用,成本低,減少了患者的治療費用,患者易于接受,采料容易,制作簡便,經濟實惠,清洗、消毒方便,可反復使用。
本文章觀察發(fā)現(xiàn):在兩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的人群中對比,兩種止血方法在術后并發(fā)癥、舒適度、水泡、出血、手腫脹、減壓更換方面均無明顯差異,而彈力繃帶具有減少護理工作量及價格優(yōu)勢,可以在臨床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鵬.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股動脈出血的發(fā)生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10):11-13.
[2] 張琳, 涂國紅.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抗凝的觀察與護理28例[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5):9-10.
[3] Bertrand O F , Rao S V , Pancholy S , et al.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Result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ransradial Practice Survey[J].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0, 3(10):1022-1031.
[4] Amoroso G , Kiemeneij F . Transradial access fo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next standard of care?[J]. Heart (British Cardiac Society), 2010, 96(17):1341-1344.
[5] Rlule V, Lemaitre A, Sabatier R, et al. Transradial versus reansfemoral approach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ardiogenic sjpcl:A radoa;-first centre experience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studies[J]. Arch Cardiovasc Dis,2015,108(11):563-75.
[6] Kiemeneij F . Left distal transradial access in the anatomical snuffbox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ldTRA) and interventions (ldTRI)[J]. Eu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uroPCR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king Group o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7, 13(7).
[7] Bagger H , Kristensen J H , Christensen P D , et al. Routine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unselected patients.[J].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 2005, 17(3):139.
[8] 鄧少娟. 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穿刺處包扎止血方法的循證護理[J]. 護理學報, 2009(09):34-36.
[9] 秦淑輝, 王碧瑩, 陳靜, et al. TR Band 壓迫器在減少經橈動脈徑路行冠脈介入治療并發(fā)癥的研究[J]. 河北醫(yī)藥, 2014(11):1673-1675.
[10] 熊敏, 徐燕, 蔡林蘋. 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后 TR-Band 止血器止血策略的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5(18).
[11] Rathore S , Stables R H , Pauriah M ,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TR band and radistop hemostatic compression devices after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J]. Catheterization &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ardiac Angiography & Interventions, 2010, 76(5):660-667.
[12] 賴浚興[1], 高偉棟[1], 張學芳[1], et al. LPYP20壓迫止血器和Medplus橈動脈止血帶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止血效果對比[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0(5).
[13] 趙洪濤, 李永旺, ZhaoHongtao, et al. 橈動脈壓迫器與傳統(tǒng)壓迫止血法比較[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4(12).
[14] 叢紅蕓, 孫杏云, 許娜娜. 橈動脈壓力止血器與橈動脈加壓器(TR-Band)在冠狀動脈造影術后護理中的應用對比[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4(1):311-312.
[15] 王麗靜, 宗玉芹, 于永媛, et al. 自制彈力止血帶在經橈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9, 25(12):93.
[16] 俞煒煒等.經鼻煙壺處橈動脈與常規(guī)橈動脈的冠脈介入對照研究.
[17] 曹俊雄, 陳翔, 吳丹寧, et al. 冠狀動脈造影經鼻煙壺區(qū)動脈和經橈動脈穿刺途徑的對比研究[J]. 心電與循環(huán), 2019(3):197-199.
[18] 王美蘭, 方建梅, 邱壽珠. 自制彈力繃帶用于橈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J]. 護理與康復, 2008, 7(2):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