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豐華
摘 要:歷史的本質為“人的歷史”,但在實際教學中,歷史中的小人物經常被埋沒在教科書的宏大敘事中,導致有個性、有思想的歷史人物變為教條化的標簽。這一現象反映了教學細節的缺失,無法幫助學生全面細致地了解歷史發展。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本文立足微觀史學理論,結合高中歷史具體教學內容,分析如何優化教學細節運用策略,展現歷史學科的真實性和思想性,增強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微觀史學理論;高中歷史;細節;策略
歷史是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在歷史課程改革推動下,被賦予了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功能。縱觀當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重“教”的過程輕“學”的過程,是擺在改革發展中的兩大障礙。微觀史學作為一種研究理論,指通過縮小觀察視角,對史料進行微觀分析和細致研究,通過真實、豐富、獨特的微觀史料反映宏觀歷史發展。該理論聚焦民眾日常生活,在它的支持下能夠打破史料外在形態局限,呈現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和一波三折的歷史事件,對優化學生學習過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而歷史細節分析又為微觀史學理論的實踐提供了渠道,為此,探究微觀史學理論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細節運用策略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一、運用細節創設情境,優化新課導入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開端,要想構建高效課堂,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打造精彩的課堂導入,構建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細節運用中,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將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等通過圖片、視頻或講述等方式生動再現,或者沖擊學生的視覺和感官,或者還原歷史,或者用語言魅力感染學生等,從而為學生呈現豐富多樣的歷史細節形式,亮明教學主題,留下思考懸念。以《辛亥革命》一課教學為例,導入環節可以運用視頻、圖片等導入,選擇與辛亥革命主題相關的細節引入主題,啟發學生思維。比如采取“視頻視頻導入法”,播放電影《辛亥革命》的片頭,讓學生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狀況,感受秋瑾等革命志士為革命事業的付出。在學生觀看過程中,根據視頻中的每一處細節設置問題“辛亥革命前夕國內狀況如何?”、“秋瑾為何要革命?”、“人們怎么看待革命?”等。這一過程中,“革命”二字始終貫穿導入環節,為本課主題開展埋下伏筆,不僅關注了歷史細節,更起到了點題、凝神的作用。
二、運用細節對比分析,突破教學重難點
課堂開放性是新課標的主要要求之一,在開放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對知識重難點的明確,并突破重難點,幫助學生既達到知識學習目的,又深化認識,促進學習能力提升。首先,從重點知識來看,它是課程的核心知識,是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集中體現。由于歷史教材按專題編寫,對歷史知識點提供的材料有限,為此,教師可以借助歷史史料深化拓展,運用歷史細節突破教學重點。筆者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歸為《辛亥革命》一課的重點之一,該文件開啟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一步。為了幫助學生認識這一歷史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對比分析法,創設問題。選取《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最高統治者的權利、人民權利、國家的政權體制等內容進行對比,在對比中了解辛亥革命對封建專制制度和思想觀念的否定,自然而然地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意義。其次,從難點知識來看,它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此時更需要借助細節史料進行補充,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
三、運用細節反思歸納,提升認知水平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高效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總覽,理清知識脈絡、突出重難點、構建系統知識結構、促進情感升華。還可以起到活躍思維,埋下伏筆的作用。為此,在高中歷史細節運用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歸納總結的辦法,設計與之適應的結尾。此時歷史細節主要用于知識點銜接,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仍以《辛亥革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入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題詞,讓學生明白革命的洪流不可遏制,革命發生的必然性,體會革命者的壯志決心。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革命尚未成功,中國的革命又該怎樣發展?”從而為下個階段學習埋下伏筆,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進行提前預習。這樣一來能夠課堂小結能夠達到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牽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結語:綜上所述,歷史教學細節的運用與微觀史學理論相契合,能夠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了解歷史發展規律,概括歷史發展洪流,相比傳統的泛泛而談,根據真實性和生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自主探究意識,推動高效課堂構建。為此,教師要科學設計教學策略,充分發揮歷史細節的教學價值,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玲玲.微觀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華夏教師,2018(19):77-78.
[2]胡曉琴.微觀史學理論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細節運用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資源,2017(08):51-52+50.
[3]王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微觀史學應用——基于“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26-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