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 董洪伶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綜合性康復治療措施與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40例偏癱患者并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0例,分別采用常規治療與綜合性康復措施,比較臨床效果。結果: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5.00%(19/20)、對照組70.00%(14/20);實驗組的NIHSS評分、HAMA評分與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神經內科收治的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具有十分理想的臨床應用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輕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康復效果,具備較高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偏癱;神經內科;綜合性康復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039-02
偏癱多發于急性腦血管事件之后,也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癥,患者主要以老年人為主,臨床主要表現為肢體、語言、運動方面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晚年生活質量,很多患者的情緒因此崩潰,出現焦慮、抑郁,甚至輕生、厭世等不良心理,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康復治療是臨床針對偏癱患者應用最為廣泛的干預措施,目的在于盡最大努力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我院神經內科將綜合性康復治療應用于臨床,并將治療效果與常規康復措施進行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是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40例偏癱患者,經CT、MRI檢查,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腦卒中,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訂的相關診斷標準,合并肢體功能障礙,但意識清晰,臨床配合程度較好,資料齊全,聯系方式有效,可完成隨訪調查,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疾病、認知異常、惡性腫瘤、重大器官功能障礙以及失訪的患者。對照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8.74±1.59)歲;病程最短5d,最長36d,平均病程(9.35±1.08)d。實驗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50~82歲,平均年齡(67.35±1.28)歲;病程最短4d,最長34d,平均病程(9.23±1.14)d。兩組患者的個人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全部接受神經內科的常規康復治療:對癥干預;應用營養神經、舒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識,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實驗組聯合綜合性康復治療:①心理治療:焦慮和抑郁是偏癱患者普遍存在的負性情緒,并且直接對康復效果產生影響。所以,臨床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盡快與患者熟悉起來,構建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的護患關系,引導患者傾訴內心壓力,通過耐心的傾聽、適時的安慰讓患者感受到溫暖,逐漸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用臨床康復效果理想的病例給予患者希望,切實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比如穿衣、剃須、洗漱等,鼓勵患者多與病友交流,彼此間相互鼓勵和支持,以提高臨床配合程度。
②運動治療:根據Brunnstrom分期為患者制訂針對性的康復治療方案,結合患者的康復效果及時調整運動功能訓練計劃,在遲緩階段,主要通過中頻的電刺激或者電針來促進患者肌力的恢復,通過床上被動訓練改善關節功能。如果患者存在關節僵硬、疼痛癥狀,則采用關節松動術、理療等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在患者的徒手肌力測評(MMT)>1級時,開始讓患者主動收縮肌肉進行運動,練習站立,提高下肢肌力。在痙攣階段,通過伸肌運動來環節上肢的屈肌痙攣癥狀,指導患者主動翻身和坐起,進行坐位下的平衡訓練。當患者的上肢肌力≥3級時,可以針對上肢采取精細動作訓練,同時指導患者自主穿衣、洗漱、飲食、梳頭。如果患者的下肢肌力較差,則在助行器的輔助下進行站立位的平衡訓練以及行走練習,若患者的肌力較好,則可以借助拐杖獨立行走。在患者進入共同運動時期后,可采用Bobath技術,通過控制關鍵點來矯正患者的異常姿勢、異常運動、病理反射等,盡量誘導正常的運動模式,在行走訓練中,有意識的抑制抬腿的同時骨盆上提。分離運動過程中,重視小關節的精細運動,比如擰螺絲、串珠子等,逐漸提高患者的協調能力,讓患者可以獨立參與日常生活。運動強度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來調整,以不感到勞累為宜,30min/次,2~3次/d。
③語言功能治療:吐字不清、飲水嗆咳是偏癱患者的常見癥狀,臨床應根據患者嗆咳的嚴重程度來制訂喂食訓練計劃,抬高患者的上半身,先喂食固體,逐漸過渡至半固體、液體。對咽喉部的肌肉實施中頻的電刺激,逐漸形成吞咽動作。在鍛煉語言功能之前,先練習舌部運動,如果患者的癥狀比較嚴重,可以先跟讀單詞,循序漸進的過渡到句子、段落、詩詞、繞口令。鼓勵患者堅持訓練,通過持之以恒的聽、說訓練來促進大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1.3觀察評定標準
①康復效果:基本治愈: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基本不存在偏癱癥狀,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基本恢復正常。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46%~90%,自理能力、肢體功能、運動能力顯著改善。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18%~45%,生活無法完全自理,但運動能力、肢體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轉。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下降不足18%,偏癱癥狀沒有改善甚至更加嚴重,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傆行?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②臨床指標:a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輕度卒中:<4分;中度卒中:5~16分;重度卒中:17~42分。b通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情況,評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比較進行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比較
實驗組、對照組的總療效分別為95.00%、70.00%,組間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的NIHSS、HAMA、HAMD三個量表的評分全部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癥,雖不至致命,但是對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的危害卻是巨大的。研究顯示:偏癱癥狀發生后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最大程度的促進患者肢體、語言和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綜合性康復治療以改善偏癱患者的負性情緒作為臨床干預的基礎,為患者建立康復信心之后,再給予其系統、科學的運動治療和語言功能治療,在充分發揮患者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可最大化的實現臨床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0%;負性情緒和神經功能的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綜合性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運動、語言、肢體和神經功能的恢復,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具備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小萍.神經內科護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認知和活動現狀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5):2045-2047.
[2]張爾珈,姚瓊,王笑, 等.虛擬現實康復鍛煉對老年腦出血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神經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7):4240-4243.
[3]江光耀,陳娟.漸進性個體化康復訓練對初發腦梗死單側肢體偏癱患者CNDS評分、臨床療效及血清Hcy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7(5):11-12.
[4]魯娜,王靜.早期運動康復護理對改善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力和運動功能的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0):196.
[5]蘭曼麗.神經內科護士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認知和活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飲食保健,2019,6(13):130.
[6]李浩,周南香.分析神經內科護士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認知和活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飲食保健,2019,6(5):175.
[7]王開蓮.中醫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抑郁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9,34(16):2567-2569.
[8]趙丹,徐傳偉,李敏, 等.強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7):842-844.
作者簡介:陳安,男,1985年4月出生,本科學歷,民族:漢;籍貫:廣東;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職業康復治療工作;職稱:康復科主管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