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梅 留良吾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活動,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下面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新課程“氮肥的生產和使用”一節教學為例,在新課程理念引領下,沿著化學教學“從生產生活走進化學,從實驗研究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基本教學思路,以氨分子性質的探究為主線,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為中心,將科學探究過程融于“教”與“學”的全過程。
一、教材分析學情要求
“氮肥的生產和使用”一節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蘇教版)專題4“硫氮和可持續發展”第二單元中的部分教學內容。本專題的知識與生產生活有密切聯系。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既有利于今后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有關的日常生產生活問題,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又能夠關注生活、關注科技,提高科學素質,豐富常識。
學生通過化學1(蘇教版)中專題2、專題3學習,已經對元素化合物學習思路,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本節課適合學生遵照元素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來自主探究,教師主要通過啟發指導給學生以幫助,使學生在發現中理解知識,在運用中鞏固知識。
二、回眸過程評析細節
1、聯系史實,導入新知
投影:展示戴維、普利斯特利頭像圖片,
講述:戴維、普利斯特利兩位都是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號稱“氣體化學之父”;叫戴維,號稱“電化學之父”,18世紀這兩位化學家曾先后對某一種氣體進行大量的實驗研究……。這種氣體是目前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它用于用于制冷劑HNO3,廣泛應用于化肥、制藥、國防等工業的原料。
設計意圖:通過化學史,體現“從生活走進課堂,從生活走進化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體會科學研究的艱辛和喜悅。
2、有序探究,學習新知
(1)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究元素化合物?
思路:物理性質→組成結構→化學性質→主要用途(實驗驗證、理論分析貫穿整個研究過程)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元素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2)設計方案,問題探究:你能設計出合理實驗方案來驗證這種氣體的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嗎?組織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匯報交流討論得出的實驗方案,優化選擇,最終確定實驗方案。
問題一:探究該氣體組成結構
1、經實驗室測定該氣體標況下密度為0.771g/L,沸點-33.5℃,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戴維等化學家進一步證實了2體積的該氣體在密閉容器中電火花的作用下分解產生體積的N2和3體積的H2,如何推斷該氣體的化學組成?(結論:根據阿佛加德羅定律的質量守恒定律推斷該氣體化學式為NH3,稱為氨氣)
3、經實驗測定,氨分子中N—H鍵之間的夾角完全相等,那么你認為氨分子的空間構型可能有幾種?
4、根據前面的實驗分析,你認為氨分子應該是以上兩種結構中的哪一種?為什么?
設計意圖:創設真實問題情景,驅動學生探究。
模型展示,小結氨分子結構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建模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二:探究該氣體的物理性質,組織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匯報交流討論得出的實驗方案,優化選擇,最終確定實驗方案。設計意圖:創設“開放式”問題情境,促成學生自主發展,體會實驗方案的設計方法及優化選擇。
實驗探究:拿起試管,觀察氣體的顏色和狀態;拔出橡皮塞,大拇指按緊試管口,稍露一點縫隙聞氣味;馬上塞上帶尖嘴導管的橡皮塞;試管口朝下插入水槽中。實驗所制得的溶液(氨水)中滴加1-2滴酚酞。學生4人一組,分工合作,體驗實驗過程,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現象:溶液變紅。
設疑:說明氨水具有什么性質?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與水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和實驗探究能力。在實驗中發現特殊現象,產生認識沖突,激發學生求知欲,引出新知識,并及時捕捉動態生成資源。
問題三:推測氨可以跟什么樣的物質反應?如何驗證?
實驗探究:在一集氣瓶內滴入2滴濃氨水,蓋上毛玻片,另一集氣瓶中滴入2滴濃鹽酸,蓋上毛玻片,然后便2個集氣瓶口對口疊好,抽去中間毛玻片,觀察現象?
設疑:白煙產生的原理?換濃硫酸與濃氨水做上述實驗,現象?結論?
設計意圖:體會實驗在性質推斷中的作用
問題四:根據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價推測,氨還可能具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
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具有還原性,可以和很多氧化劑如CuO等反應。設計意圖:體會結構決定性質。
3、嘗試運用,回歸生活
結合氨的化學性質和生活常識,討論歸納氨的用途。設計意圖:建構從化學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的學習理念。
4、延伸課外,似盡非盡
介紹:目前國際研究氨的研究。設計意圖: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力求使學生科學、人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將探究自然地延伸到課外,體現出新課程理念中提出的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欲望和能力的目標。體現了從化學走向社會、服務社會的學習理念。
在本案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發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從分子式出發,提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后發現新的問題,繼續探究,符合了“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本節課的設計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學生以接受式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用“課堂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教學目標整合優化,教學策略傳承與創新結合。
參考文獻
[1]劉運才陳新?;瘜W探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瘜W化學教學參考,2006,(9)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04~209
作者簡介
伊利梅;性別:女;出生年月:1977.05;籍貫:浙江衢州;學歷:本科;民族:漢;職稱: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化學;單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單位省市:浙江省衢州市;
留良吾;性別:男;出生年月:1964.12;籍貫:浙江衢州;學歷:本科;民族:漢;職稱:中學高級;研究方向:中學化學;單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