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振 趙俊璞





位于河南汝州的中國汝瓷小鎮,以特色鮮明的汝瓷文化產業、田園花海觀光旅游及相關文創產業為主導產業,與原有旅游帶相輔相成,今天已成為旅游帶延展到伏牛山自然風光旅游必經之地。
一、汝瓷小鎮規劃建設現狀
中國汝瓷小鎮鎮域面積151平方公里,下轄34個自然村。該鎮規劃建設先后獲得國家住建部“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國家發改委“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和“河南省田園綜合體”、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科學技術廳“首批河南省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產業特色鄉鎮”“河南省級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
汝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汝州既是汝瓷的故鄉、古絲綢之路的途經之地,又是河南省非遺項目曲劇的發祥地。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嚴和店汝窯遺址,以及近百處唐宋元時期汝窯遺址,是宋代北方青瓷重要的燒造中心。 汝瓷小鎮處在河南西部丘陵地帶,非常適合景觀花海的建設,鎮區內規劃建設的碩平花海、華予生態園花海等項目,特點突出,特色明顯,豐富了小鎮的節慶文化旅游。小鎮內已探明陶瓷土礦儲量豐富,另外還有硅、石灰石、長褐石等20多種礦產資源,為陶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汝瓷小鎮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半扎古鎮寨正在申請“萬里茶道”世界級文化遺產,建于宋代的觀音寺,是禮佛禪修的絕佳之地’。該鎮依托嚴和店汝窯遺址、蟒川河宋代窯址群、半扎古寨的歷史積淀,打造融合發展的新空間,自然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文化+農業、文化+旅游業優勢明顯。
二、汝瓷小鎮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
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唐宋時期,汝州境內窯廠密布,現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窯址有張公巷窯、清涼寺窯和嚴和店窯。特別是北宋時期,汝州是北方燒造青瓷的中心,因當時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魯山縣、汝陽縣、
葉縣、襄縣等地,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到了北宋晚期,皇室認為定窯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以瑪瑙入釉,燒成后瑩潤如玉,其天青、天藍釉,素淡高雅,明凈潤澤,有如“雨過天晴云破處”的汝瓷應運而生,成為一代名瓷,名揚天下,使得汝州陶瓷的發展迎來了鼎盛時期。后金兵南侵,中原戰亂,宋室南遷,汝窯煙滅,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國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先生帶病揮毫為汝瓷欣然命筆“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1953年,周恩來總理指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窯生產”。1956年,遵照周總理指示,臨汝縣政府在民生汝瓷廠的基礎上,成立了臨汝縣汝瓷一廠,成立了汝瓷試驗小組。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南京召開的全國輕工業大會上做出“要恢復五大名窯的生產,特別是汝窯和龍泉窯”的指示,引起高度重視,汝窯恢復進入快車道。實驗組在無數次的試驗中復燒出了失傳已久的汝瓷。1988年,汝瓷生產終于全面恢復。
汝瓷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傳世品的稀少而彌足珍貴,2004年,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劃定汝州市作為汝瓷原產地域保護范圍。2005年被世貿組織確定為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性產品。2006年5月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2007年1月,《汝瓷燒制技藝》被河南省政府批準公布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將汝瓷燒制技藝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2009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一一地理標志產品汝瓷》的行業標準。2013年5月,嚴和店窯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汝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第一批12家汝瓷企業為汝瓷地理保護產品專用標志。截至目前,汝州市共培養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80多人,國家級大師3人,省級大師50多人。
2010年,汝州市舉辦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2011年,汝窯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和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汝瓷燒制技藝大賽。張公巷窯址、嚴和店窯址等7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際國內陶瓷界久負盛名,汝州市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華名窯·瓷魁之鄉”美譽。2017年12月,汝州市舉辦“紀念周總理指示恢復汝窯60周年”系列活動。
汝瓷小鎮產業特色鮮明,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圍繞汝瓷文化做大做強相關產業。汝州有大大小小200多家汝瓷企業,但相對分散,成規模的屈指可數,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銷路不暢,效益一般,小鎮建設有效整合資源,將產業集聚發展,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開發成本,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明顯增強。截至2018年,小鎮共入駐陶瓷企業80余家,生產產品從工藝瓷器發展到觀賞陶藝,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汝州市委、市政府積極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市的優勢,推出了《汝州市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政策80條》,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達到常態200創業人才在小鎮發展,為汝瓷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汝瓷小鎮內建設有河南省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河南省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機構,承擔著周邊省份陶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任務,為汝瓷追根溯源、原產地保護發展服務。
汝瓷小鎮內的大師創作園,匯集了260多位行業大師,學院翹楚,進行陶瓷藝術的創作;中國汝瓷博物館,既是全國最大的汝瓷專題博物館,又是汝州歷史博物館,是汝瓷小鎮上最耀眼的明珠;創客源,青年創業基地,小鎮汝瓷文化創新發展的發動機,不斷為園區注入青春活力和創新血液;國際陶藝交流中心,兼容并蓄,搭建國際合作的平臺,加強東西方陶瓷文化交流;古窯遺址公園,每一處窯址就是一段歷史,在這里,可以品讀到豐富的陶瓷歷史和窯址文化。這些共同構成了陶瓷產品創作創新、展示、交流、教育等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
蟒川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整個小鎮,上游有四座水庫保證水源,水量充足,周圍無污染,水流清澈,河濱水生態系統,將優美的自然風光譜寫出一幅藝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盛景。小鎮內的九峰山、蔣姑山,山勢險峻,林木蔥郁,高山飛瀑,景色迷人。萬畝香草花田,將經濟型作物香草與觀賞花海相結合,不僅可以觀賞,同時又可以帶動可食用、可使用的香草項目,促進產業升級。小鎮內的半扎古鎮是“萬里茶道”的途經之地,古鎮內的古寨、古橋、殘碑、水磨等古建筑韻味十足。非遺文化島,非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這里不僅活態傳承汝州非遺文化,同時展覽展示豐富多彩的世界非遺文化,汝瓷藝術、曲劇藝術、打鐵梨花表演等齊聚小鎮,精彩紛呈。小鎮內自然景觀與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產業+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的新型業態。萬畝香草花田,除觀賞價值之外,還形成了集食用、藥用、化妝品制作等為一體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直接間接帶動就業近萬人。小鎮內年游客接待量可達到200萬到500萬人次,拉動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就業達5萬人。汝瓷產品周邊衍生品的開發,可直接間接帶動就業3萬人。
三、汝瓷小鎮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
汝瓷小鎮位于丘陵地帶,多數土地未曾利用,在鎮區建設上堅持集約集中利用土地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推進產鎮融合。汝瓷小鎮總體建筑風格在“宋風瓷韻”和“田園風光”的主體思路下,融合現代藝術元素,結合小鎮不同的功能板塊,將建筑風格細化分類,各具特色。建設有大師創作園、中國汝瓷博物館、汝州市美術館、汝帖文化園、河南省陶瓷產品監督檢驗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創客源、國際陶藝交流中心、古窯遺址公園、蟒川河濱水生態系統、非遺文化島、香草花田等。小鎮內分布有萬畝花海,30多家蔬果采摘生態園,一年四季均可賞花采果。在銜接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研究,結合地域環境,依托嚴和店汝窯遺址、蟒川河宋代窯址群、半扎古寨的歷史積淀,打造融合發展的新空間。
汝瓷小鎮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網合理,建設高度和密度適宜。居住區開放融合,街坊式布局,住房舒適美觀,建筑彰顯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投資建設蟒川鎮政府綜合服務辦公大樓、鎮居民區、幼兒園、中小學、醫院、健康養老中心、派出所、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貼近人們的工作生活。店鋪布局合理,與居民區分開,動靜結合。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土地利用集約節約,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汝瓷小鎮是具有汝州地域特色和承載歷史文化傳承的特色藝術小鎮。
四、汝瓷小鎮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蟒川河兩岸的先人們就開始制作陶器,在汝州市閻村出土的鸛魚石斧彩陶缸,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國繪畫的鼻祖。宋代,汝州是全國青瓷的燒造中心,有“天下名窯,汝瓷為魁”的美譽。汝州市為保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嚴和店窯址的基礎上,把國營一廠等40多處窯址納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半扎古鎮目前正在申請“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在小鎮建設的非遺文化島,不僅活態傳承汝州非遺文化,同時展覽展示豐富多彩的世界非遺文化。
目前汝瓷小鎮已與中央美院、清華大學陶瓷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等國內十幾所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依靠高校人才資源優勢,推動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資源優勢向小鎮文化領域轉化。
壯麗70年,建功新時代。汝瓷小鎮的規劃符合汝州市汝瓷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未來發展前景廣闊,計劃到2020年,汝瓷小鎮一期完全建成,將實現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萬人,入駐企業200家以上,直接和間接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10萬人就業,成為集聚農業轉移人口的核心載體和世界陶瓷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