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當前,關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研究雖然較多,但是在傷口感染中的應用以及護理的相關研究較少。文中介紹了一例強直性髖關節炎患者術后刀口感染,經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愈的護理,為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以及護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強直性髖關節炎;刀口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96-02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是指用內含有引流管的以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鹽泡沫敷料來覆蓋封閉整個創面和腔隙,以生物半透明膜材料對之進行全封閉。同時將引流管與負壓源連接,使整個與敷料相接觸的創面處于一個全表面封閉負壓引流狀態,以促進創面腔隙內的滲液液化組織及時排出體外。將傳統的點狀引流變成全方位引流,全方位引流去除了細菌培養基和創傷后受損組織產生的毒性分解產物,減少機體組織對毒性產物的重吸收。半透明膜的密封阻止了外部細菌進入創面,保證了創面內和皮膚的水蒸氣正常透出,將開放創面變為閉合創面。可控制的全方位負壓作用,為主動引流提供了動力。刺激了組織再生。
1 病例介紹
患者,杜某,男,46歲,患強直性脊柱炎20年,強直性髖關節炎10年,雙腿疼10年,不能站立,加重一周為主訴與2019年7月1日入院,查體,雙側股骨頭壞死,通過對患者全面的評估,與7月10日在全麻下行雙側髖關節置換術,行抗炎,補液補血治療,傷口敷料每日更換。術后3天,患者體溫38.6℃,于7月17日左側刀口紅腫,有肉眼可見膿液,行細菌培養結果為肺炎克雷伯菌。行負壓封閉引流置管術。次日,右側傷口更換敷料發現紅腫肉眼可見膿液,急診行右髖關節術后感染擴創術,負壓封閉引流置管術,行細菌培養結果為產氣腸桿菌。更換敏感抗炎藥物為頭孢哌酮舒巴坦針(進口)。術處維持有效引流7天,于8月2日,去除雙側引流管,刀口處可見粉紅肉芽,每日更換刀口處敷料,分泌物三次細菌培養結果均為陰性,8月11號出院,雙側傷口已經愈合。
2 術前護理
積極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講解相關知識,介紹成功案例,讓患者有一個充分的心里準備,和接受能力。皮膚準備,認真清除術區皮膚上的毛發,污垢。
3 術后護理
一般護理:將患者安置在單獨病房,為患者創一個空氣流通、整潔、舒適的環境。室溫在23-25攝氏度,濕度在50%-60%之間,減少不必要的活動。
傷口感染評估和對策:兩側傷口均有膿液,感染嚴重,同時有4cm深達深筋膜,部分骨質外漏。
營養狀況評估和支持:根據MNA小于17分,提示患者營養不良,血液生化檢查白蛋白28克每毫升。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70克每毫升,給予輸血、靜脈補充白蛋白,給予胸腺肽1.6克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鼓勵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引流管護理:保持創面持續有效的負壓引流0.04-0.06mpa,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過大過小都不利于傷口的愈合,確保壓力合適,引流管通暢,緊密連接,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不暢,可用20毫升注射器向外抽吸,負壓瓶的位置要低于創面60-100厘米。
每日消毒更換引流瓶,引流液占引流瓶的2/3及時更換引流瓶,觀察引流液的性質和顏色。每日用雙氧水生理鹽水從側管處沖洗傷口,及時更換患者體位,預防褥瘡。密切觀察負壓引流裝置異常,各連接處半透膜粘貼是否漏氣引流管內液注是否流動。告知患者及家屬,翻身時不能牽拉折疊引流管。避免按壓VSD敷料否則吸附的液體會被擠壓到周圍皮膚上導致半透膜粘貼不牢。
疼痛的護理:根據醫生囑咐,給予止疼藥,夜點給予口服鎮靜劑。
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恐懼,焦綠情緒進行心理疏導,向患者介紹相關知識,緩解其壓力積極配合治療。
4 效果分析
在本個案中,患者術后一個月隨訪,已能雙柺輔助行走,髖關節活動度顯著提高,疼痛消失。
5討論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敏感抗生素應用于術后刀口嚴重感染的患者,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是一種處理各種復雜創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已成為處理骨科術后感染的標準治療模式。
參考文獻,
[1]楊志敏,王淑平.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護理[J].天津護理,2015,23(03):240-241.
[2]許興國.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VSD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9,9(07):201-203.
[3]高凱.持續封閉負壓引流治療骨科創傷的效果[J].臨床醫學,2019,39(03):58-60.
[4]舒繼鵬.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治療骨科術后感染中的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