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添泉
摘 要:在新課標改革的深化下,許多教育要求與考查范圍都發生了變化,高考物理的題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并且物理的內容多、時間緊迫,需要綜合考查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能力與推理能力、對實驗與生活的了解程度以及大量的數字計算能力,學生的復習任務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高中物理,復習策略,有效手段
引言:很多高三學生將大量時間投入到物理復習中,但摸底考試的成績卻不理想,對物理產生了消極、畏懼的情緒。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復習,教會學生怎樣把握物理考題的規律,提高物理復習的效率,以及怎樣安排復習進度與節奏,是高三物理教師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將與教師們一同探討高考物理復習的有效方法。
一、深入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與規律
(一)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基礎概念和物理考察是不可分割的。在高考試題中,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以及自身能力往往是一并進行的,我們不應將某些知識與某種能力單個地對應。所以,考生應該不留遺缺地深入掌握物理基礎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復習物理基礎知識不是簡單地瀏覽課本內容。學生需要掌握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包括了物理現象與概念、規律等,也包含著經典例題與考法。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在復習章節內容時,要注意帶入學生對章節內容中的內自己能夠更加靈活與系統的復習物理知識。
筆者將從力的概念角度來為大家舉例:對力的概念我們可以舉例出這些實體力:重力(G)、強力(F)、摩擦力(f)、安培力(Fa)、洛倫茲力(Fe)等的理解,也包括一些抽象力的理解(相互力,反力)。教師應教會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掌握力的概念與性質,并靈活應用他們的變體。
(二)結合掌握物理的概念與做題規律。
物理概念以及規律揭露生活中現象的本質,物理規律則是讓我們發現了相關物理變量之間的換算,這兩者不應該被隔離開來,當學生只記住概念而脫離了現實規律,記憶便會變得形式且膚淺,學生無法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師應教導學從規律中套用概念,利用概念來熟記物理題的規律。
筆者為大家舉出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可以通過功的定義式W=FScosθ來記憶功的概念外,還可以從動能定理與關系,以及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等其他角度加深自己的記憶與理解。
(三)理清物體運動狀態與過程的分析。
面對一道物理答題時,學生首先應弄清題意,找出題中給出的應用物理規律和研究對象,并系統分析這個對象的物理狀態以及運動過程,畫出形成鮮明的物理圖象,找出過程中物體的大致受力情況,就能容易排除考察者設計的干擾選項,從解決問題的七點順藤摸瓜,最終完成解答。學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靈活性比較大且題目情景新穎的難題,這些題大多換湯不換藥,學生需要冷靜仔細地分析物理過程,就能輕松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突破口或者考察者在題中或常識中設計的隱蔽條件。
例如:大多數題目考察的是綜合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力學、能量轉化與電磁學地組合題型。在面對這樣的題型時,我們應該首先分析物體(一般是不記重量的小磁棒)的初末運動狀態以及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畫出示意圖,并在其上標明物體的手里情況,通過對整個過程的了解,套用公式來解答所有問題。
二、提升學生分析題目解決難題的能力
(一)加強訓練信息題,提高學生理解與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物理中信息題一般作為倒數第二道大題出現,題中一般會給出相關文字或圖片來簡明扼要地向學生介紹一個新興的科學技術。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去解決接下來的物理問題。大多數學生對時政并不了解,需要現場進行題目的瀏覽與分析。例:最近這段時間《流浪地球》火爆,考察者可以結合這一背景考察,運用航天技術與行星速度等內容來考查學生。我們應鍛煉學生聯想的能力:在看到《流浪地球》這一背景時就聯想到能量、萬有引力與圓周運動等知識,并在后文的瀏覽中仔細尋找相關的物理常量。
教師應加強鍛煉高三學生解答物理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將注意重心偏向仔細地讀題審題地好習慣,幫助他們畫出正確的物理模型,提高他們對物理的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方面。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物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時,應幫助學生聯想記憶這些知識在解題中的一般應用;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學生應找出問題的類別,并在腦海中甄選哪些可能會使用的概念和公式,將物理概念和解題規律結合起來。
(二)加強實驗訓練,培養學生設計與創新精神。
物理學是一門綜合能力十分強的自然學科,它要求學生有理性的邏輯思維,也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我們可以將高中所學習過的實驗劃分出幾大類:觀察型、驗證型、x待測量型等等。教師通過整合書本中的所有實驗后,再帶領學生進行分類復習。教師在復習實驗時應重點教會學生掌握方法與技巧。實驗方法可以這兩步進行,實驗是怎么設計的與實驗的變量應該怎么控制;分門別類,在課文中典型的實驗學習各種實驗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題水平。
三、總結
總之,物理復習的重點主要是要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的概念與規律,不要認為學生能通過題海戰術來適應物理考試。高考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學生只要不斷思考、探索物理問題的實質,不斷地結合生活規律來看待物理,就可以再考場上自由發揮,賽出自己最優越的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續佩君,薛永紅,文化視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課程,《教育學報》,2004(10):13-16
[2]韋葉平,高中物理教學中創新實驗的設計與實踐,《物理實驗》,2012,32(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