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雪梅
摘 要:支付寶等一系列產品的出現,標志著電子商務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1年人民銀行開始嘗試對外發放支付牌照,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2013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迅猛發展,但其潛藏著的風險,近年來也頻頻曝光爆發。為了應對頻繁出現的問題,也為了預防更多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從無到有,對未來互聯網金融長足發展有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分析互聯網金融潛藏的風險因素,并不斷致力于完善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發展 監管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及現狀
互聯網金融,指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運用當前的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以及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1。互聯網從出現到井噴式發展,為我國的金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發展而累積的風險也逐漸暴露。
(一)互聯網金融的演進歷史
2005年前,互聯網金融主要為金融機構提供網絡技術服務。早在1997年,招商銀行就開始建設自己的網站,金融電子服務初入“一網通”時代。1998年嘗試推出“網上企業銀行”,從此奠定了互聯網時代銀企關系的全新高科技平臺。2003、2004淘寶和支付寶相繼出現,淘寶為解決電子商務中存在的信任問題,推出支付寶“擔保交易”,電子商務應運而生,步入電子化時代,業務越來越豐富,互聯網金融時代來臨。
隨著“支付寶”等第三方平臺的誕生,互聯網金融逐漸從技術領域向業務領域延伸。隨后,各種網貸平臺、眾籌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新興相繼發展。2007年,“P2P”誕生,中國第一家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互聯網金融的標志性業務形態出現。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當年共計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支付牌照,互聯網與金融正式結合。2012年,平安陸金所推出P2P網貸業務,互聯網金融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2013年,被許多人稱之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支付寶聯手天弘基金于2013年6月推出余額寶服務,互聯網基金模式迅速鋪展。隨后12306網站支持支付寶購票。2013年9月,我國首家互聯網金融保險公司“眾安”成立;同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2013年至2015年間,互聯網金融借相對傳統金融機構低門檻的優勢,互聯網金融呈高速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現有法律規范
2013年起,互聯網金融呈爆發式發展,積累的風險也隨之爆發。累計金額達740億的“e租寶”平臺涉嫌非法集資等問題被警方調查,引發行業內震。裸貸、校園貸等事件曝光,引起了廣泛社會關注。為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監管互聯網金融。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的輕應用、碎片化以及理財屬性,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更有利。不被重視的中小微企業正吸引著擁有大量數據信息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隨著互聯網的金融,不斷惠及更多的中小企業。我國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是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傳統金融機構當前主要還是為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創新以及電商化創新等;非金融機構主要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點上企業,P2P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截止2018年6月,我國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規模達到1.69億,較2017年末增長30.9%,網民使用率21%,較2017年末增長4.3個百分點;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到5,69億,較2017年末增加3783萬人,半年增長率為7.1%,使用比例提升至71%2。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在傳統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推動下,我國整個金融體系發生深刻變革。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表現
互聯網金融從出現到發展至今,速度之快,發展之迅,資本累積量之大,是之前所未曾想象的。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爆發的種種事件令我們反思,思考互聯網金融存在等風險。
(一)信息不對稱導致風險累積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合規性信息不對稱。瀏覽互聯網金融企業網頁,網站均貼有“互聯網金融行業認證”等認證標志。但這些標志為付費即可使用的標志。給出的評價極為基礎,對企業合規合法以及真實性沒有證實意義。很多互聯網金融的專業性、合法性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產品信息不對稱。就金融業務而言,專業性和復雜性較強,金融消費者獲得金融機構對于產品創新、定價以及風空等信息不全,其中不乏金融企業宣傳產品時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延遲或者以泄露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披露。加之互聯網交易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導致這種產品不對稱性加劇。最后,監管方式導致信息不對稱。當前監管較為審慎,監管多從經營者角度進行規范,從而維護金融機構以及體系的穩定。但是對消費者方面相對較少。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行的監管要求還無法滿足金融消費者的需求。
(二)監管真空
一方面,監管責任主體不明確。現有的大部分法律均基于傳統金融業務而言。法律調整對象和規范行為清晰,監管主客體及相關職責非常明確,但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求。目前,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不明確,形成了“監管真空,主體缺失,這就易造成無序競爭、野蠻生長,以及伴隨金融風險帶來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快速集聚。另一方面,監管體制不健全。在許多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網站和APP雖未明確承諾最低效益等違規內容,但合同iji宣傳將產品設計較為復雜,導致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無法理解。互聯網金融利用現有監管漏洞,易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
三、創新互聯網金融監管
互聯網金融前進的步伐無法阻擋,是科技的進步,更是時代的進步。為了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于互聯網金融有必要做到事前防范未然,事中監管,事后懲罰。
(一)審慎監管
一方面,采用宏觀調控的方法,中央和地方共同監管模式。中央一級有中國人民銀行以及銀保監會共同監管,地方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從而實現互聯網金融發展以及公眾利益保護并向而行。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自身要建立行業協會并制定內部規章,及時發現行業問題,解決問題,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更好更快指明方向。
(二)風險監管
一方面是風險預防。預防是監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要建立自身的預警機制,及時防范可能風險;行業外戶,對于現場以及非現場檢查相結合,預防風險的發生。另一方面,必須監管互聯網金融的行為。互聯網金融領域,著重加強對貨幣融通行為的監管,尤其是存貸通、信托融通等高風險業務的監管力度。最后,注意互聯網金融的的動態發展。互聯網金融是新興行業,更新速度較快,固定的監管模式不適應。適時研究互聯網金融動態,發現并識別問題和風險,做好預警機制。
(三)構建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體系
一是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督主體及監管立場,確立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和原則。確保互聯網監督有明確主體,在監管分工基礎上,理清晰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從分運用好中央地方共同監管的方法。監管是為了規范其發展,而不是消除其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完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征信與風險提示制度,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監管機構要不定時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監督,不定期審查。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業務開展以及交易。互聯萬金融機構的風險等級制度必須完善,官方定期公布信用評級情況,實時監督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狀況。最后,國家要及時完善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專門法律,為構建一個公平安全的互聯網金融交易環境而奮斗。
綜上所述,均是基于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監管現狀,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點并對此提出相應解決措施。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時為了阻礙其發展,而是為了構建一個公平安全放心的互聯網金融網絡環境。
注釋:
1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5年7月18日
2《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參考文獻:
1、孫春廣,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及監管探析,2019年02期,2019(02),17-24;
2、劉越、徐超、于品顯,互聯網金融:緣起、風險及其監管,社會科學研究,2014(03),28-33
3、馮娟娟,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時代金融,2013年(29),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