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和提升治療效果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自愿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臨床研究資料,共計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住院監護,通過對照分析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為觀察組(n=31例)與對照組(n=29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精神指導+臨床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措施,通過分析兩組患者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發生率、SCL-90評分改善效果、SDSS各項社會功能缺陷評分、N-BPRS簡明精神量表評分、護理滿意度之間的差異,繼而探究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和提升治療效果的臨床價值。結果:觀察組患者院內不安全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SCL-90評分、SDSS各項社會功能缺陷評分、N-BPRS簡明精神量表評分改善效果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措施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院內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優化護理質量,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舒適護理;針對性全面護理;不安全事件;社會功能缺陷評分;N-BPRS簡明精神量表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147-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隨著近年來社會發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大眾生活水平上升,社會節奏變化,人們的生活壓力明顯增加,從而致使精神疾病的發病率正呈現出持續性增長的趨勢;精神分裂癥是其中的典型疾病類型之一,該癥治療難度較高,且容易導致患者認知、行為能力偏激,若不能及時加以控制,將致使其出現惡心傷人、毀壞公物、人格分裂等嚴重后果,對社會和患者家庭生活造成巨大困擾。臨床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具有家族遺傳史,多源于負面心理及自身壓力;其病理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多采用藥物控制的方式,因此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采取一種合理、舒適、且具有針對性護理模式尤為關鍵,本次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選擇不同途徑的臨床護理路徑,以探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護理方向,現將具體內容匯總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自愿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臨床研究資料,共計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住院監護,通過對照分析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為觀察組(n=31例)與對照組(n=29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精神指導+臨床護理,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6例,女性15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52.34±1.82)歲,病程3~8個月,平均病程(5.26±2.42)個月;給予觀察組患者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措施,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53.18±1.93)歲,病程4~9個月,平均病程(6.18±2.76)個月;兩組患者均已經通過臨床診斷,確診其精神分裂癥疾病,認知能力功能存在缺陷,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已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住院治療,其一般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可執行對比。
1.2診斷及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病程均在1個月以上;②調查家族病史,存在精神疾病史;③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④研究內容全程經倫理委員會監督,患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疾病者;②存在嚴重軀體疾病者;③存在嚴重生理殘疾者(如聾啞、盲人);④患者(或家屬)拒絕配合本次研究內容、中途退出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所有對照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模式,選擇一對一的護理模式;首先,需針對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促使其明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特點,消除其對患者危險性的擔憂,講解床邊查房、案例分析、病歷書寫等內容。隨后需耐心指導平復情緒,避免其接觸到香煙、酒精等物品,禁止患者接觸刺激性較大的文藝作品,如電視劇、電影、書籍等,避免精神刺激;同時需盡量避免患者在陽光下長時間暴曬,降低其在陽光強烈區域活動的時間,促使其保持良好的睡眠時間,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定期查房,睡眠時間需避免與患者攀談,周圍環境盡量保持安靜舒適,避免誘發因素對病人的刺激,以良好的心態關懷患者,促使其情緒穩定,協助其進行藥物治療,保障定時、定量服用藥物。
1.3.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需首先根據患者的一般資料,結合其臨床表現,對精神分裂癥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精神癥狀,明確護理方向,制定具有針對性護理措施,隨后開展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4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其中包括跌傷、墜床、攻擊事件、噎食、自傷、自行外出等指標。
②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CL-90評分狀況,其中包括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對意識、偏執、精神病性等指標,分值越低,改善效果越理想。
③對比兩組患者SDSS各項社會功能缺陷評分情況及N-BPRS簡明精神量表評分情況。
④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護理滿意度情況,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分值100分,0~59分為不滿意、60~89分為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0%=護理滿意度。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期間不安全事件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護理期間,其跌傷、墜床、攻擊事件、噎食、自傷、自行外出等事件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總計16.1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4.83%,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CL-90評分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后,其SCL-90評分各項指標均有顯著降低,組間對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其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對意識、偏執、精神病性等指標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3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與N-BPRS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前SDSS與N-BPRS評分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其社會功能缺陷與精神狀況均有改善,且觀察組SDSS與N-BPRS評分更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精神科是醫療科目中的重要類型,其疾病類型眾多,包括神經衰弱、躁狂癥、驚恐障礙、認知障礙、神經性厭食癥、異食癖、失眠等多種類型。精神分裂是精神科疾病中的主要類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研究顯示,全球精神分裂癥的時點患病率為0.28%,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精神分裂癥患病率并無很大差異,我國精神分裂癥的人群患病率達1%。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結合針對性全面護理措施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院內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優化護理質量,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滿意度高,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迪. 探討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8,3(5):45-48.
[2]邱林玲. 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患者的無陪護護理措施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3(12):158-161.
[3]王海紅. 改良護理標識對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管理的影響[J]. 健康之路, 2018,6(4):33-39.
[4]高衛東, 葛霞. 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意外事件相關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對策[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5(69): 13584-13585.
[5]崔曉華. 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意外事件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安全管理對策[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8, 3(07): 138-142.
[6]鄭慧英, 吳開文, 林光雅. 臨床路徑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癥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觀察[J]. 蛇志, 2018,4(6):84-91.
[7]梅京斌. 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33(54)84-89.
[8]吉惠.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觀察[J]. 當代醫藥論叢, 2017,8(14):48-52.
作者簡介:梁少華,女,1978年4月出生,本科學歷,民族:漢族;籍貫:佛山南海;研究方向:主要從事精神科臨床護理工作;職稱: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