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青燕

摘要:目的 了解臨床護理干預應用于上肢骨折術后疼痛緩解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上肢骨折行手術治療患者為對照組,并選擇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上肢骨折行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舒適化護理干預,對照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疼痛、生活質量指標。結果 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疼痛分值下降更明顯,生活質量分值升高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舒適化臨床護理干預可減輕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可繼續在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臨床護理干預;上肢骨折術后疼痛;減輕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6-161-02
上肢骨折屬于骨科臨床常見疾病,當前手術為該病治療的唯一途徑,但手術作為一種應激操作方法,術后會為患者帶來嚴重疼痛感,降低患者康復期生活質量的同時,且疼痛感可能導致生理功能紊亂,嚴重的甚至出現休克反應,不利于機體康復,因此做好術后疼痛感糾正對預后有積極意義。近兩年,我院結合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明顯的情況對其實施舒適化臨床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將護理干預執行過程以及相關結果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并作如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接診的上肢骨折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取31例作對照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58.2±0.4)歲,骨折類型:橈骨骨折11例、肱骨骨折10例、尺骨骨折10例;另從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接診的上肢骨折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取31例作研究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59.1±0.3)歲,骨折類型:橈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13例、尺骨骨折6例,均經CT、MRI等檢查確診為上肢骨折,且經手術病理證實,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本次研究要求相符。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1)做好生命體征(如心率、脈搏、血壓等)監測,強化心電監護,為其進行健康宣教,認真講解骨折危害,遵醫囑合理用藥,對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告知,以免患者產生恐慌心理。(2)責任護士做好病房色彩與光線調整,確保病房充分整潔、舒適、定期開窗通風,囑咐病患保持個人衛生,勤換洗衣服與床單,鼓勵家屬在日間探視,消除孤獨感,晚間對病房人流量進行限制,確保病房安靜整潔,為患者創設舒適入眠環境;(3)因骨折病患術后身體恢復需大量營養,故而應囑咐其適當多食蛋白質、維生素等含量豐富的易消化食物,多飲水,利于傷口預后。因骨折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故而需少食大豆、白薯、生姜、生蔥等易產氣食物,否則可能會引起胃腸不適。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具體流程同對照組)實施舒適化臨床護理干預,具體包括:
(1)體位舒適護理。術后協助病患采取健側臥位或平臥位,用軟枕把患肢抬高,當患者處于站立狀態時,患肢需應用前臂吊帶屈肘位吊起,對血液循環暢通更有利,可使腫脹癥狀得到緩解,減輕疼痛感。
(2)心理護理。大部分病患術后因長期臥床,行動受限,擔心手術效果而伴有害怕、煩躁、焦慮等負面心理,對機體康復不利。責任護士應認真的接待每一位入院的病患,多與其交流溝通,了解其發生骨折的原因,給予安慰與支持,盡力滿足病患需求,使病患感受溫暖,并且為其講解手術治愈成功病人的案例,消除患者心理包袱。此外,因骨折術后恢復時間較長,部分老年患者會產生自己是兒女負擔的心理包袱,故而需多與家屬溝通,囑咐其給予充足關心,使患者感受到源自家人的關愛,增強與疾病抗爭的信心,從而安心接受治療。
(3)疼痛舒適護理。即:①還可引導病患以看電視、喜歡的小說、幽默雜志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使病患身心均處于放松狀態,也利于疼痛感緩解;②還可引導患者作放松訓練,指導病患展開慢且有節奏的呼吸,5-10min/次,2-3次/天;③依靠冷敷法、熱敷法與按摩法為病患實施疼痛干預,熱敷法即在手術72h后,應用干毛巾把熱水袋包好置放到傷口敷料位置或關節外部位實施熱敷,2-3次/日,30min/次,這在肌肉痙攣改善中效果不錯,可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而冷敷法即術后應用干毛巾將冰袋包好,置于患者傷口敷料位置或關節外部位實施冷敷,促局部麻醉效應增強;而按摩法即以傷口敷料為界,對敷料以外皮膚選擇活絡油或液狀石蠟作媒介進行按摩,力度適中,以病患感覺舒適為宜,30-60min/次,2-3次/天;④結合病患個體差異與疼痛耐受性,進行個性化鎮痛方案制定,術后經過麻醉師的協助正確應用鎮痛泵,遵醫囑服用止痛藥物,根據情況提前為其給藥止痛劑(如肌內注射強痛定、哌替啶與曲馬多等),避免在疼痛出現后再用藥。所有患者術后均干預1周,1周后進行效果評定。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采用不同干預方法前、后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即在紙上畫一條長10cm的線段,兩端分別代表0與10,然后讓病患根據自身主觀感受來打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疼痛感越強。而生活質量通過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開發的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LQ-C30)展開評定,總分值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由專門的人員進行相關數據值統計,且經SPSS22.0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量資料應用(
x±S)表示,以t檢驗,P<0.05表明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2結果
根據下表1里所記錄的數據值能夠發現,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程度、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疼痛分值下降更明顯,生活質量分值升高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隨著建筑業、交通業等的發展,上肢骨折發生率逐年升高,手術屬于該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而疼痛則為機體對疾病本身與手術創傷所致的一種復雜性生理反應,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明顯,且疼痛時間偏長,會導致患者出現煩躁焦慮等一系列情緒表現導致痛閾值下降,使疼痛加重,影響手術預后。故而做好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護理非常重要。傳統常規護理模式僅注重患者術后生命體征監測、飲食干預、用藥干預等,不注重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患者疼痛度增強,已不能滿足群眾就醫服務。而舒適性臨床護理干預主要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綜合考慮心理、體位舒適度等多項要素,并結合其實際為其給藥來減輕疼痛感,可使患者身心均處于最舒適狀態。
在此次臨床對照研究中,雖然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明顯下降,但研究組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在生活質量方面研究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凸顯了舒適化臨床護理干預的應用優勢,故而建議對上肢骨折患者術后實施常規護理+舒適化臨床護理干預來減輕疼痛感,提高其康復過程中的生活質量,促其早日康復,應用前景可觀。
參考文獻
[1]郭艷,稅毅冬,代來.護理干預在減少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提高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J].現代養生(下半月版), 2019(2):235-236.
[2]李曉蘭.對上肢骨折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16):256-258.
[3]楊敏.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減少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提高護理滿意度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9,27(2):97-98.
[4]劉海棠.探討個性化護理對上肢骨折術后疼痛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47):254.
[5]閆俊霞.護理干預對上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及滿意度的影響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9(14):1798-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