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服務力,需做好“三融合”:德治與法治相融,線上與線下互融,科學技術與檔案館業務融合發展,既要合而為一,“合”出動力,更要融為一體,“融”出活力,實現“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有機對接。
[關鍵詞]融合檔案工作服務力
提升檔案工作服務力,需做好“三融合”:德治與法治相融,線上與線下互融,科學技術與檔案館業務融合發展,既要合而為一,“合”出動力,更要融為一體,“融”出活力,實現“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有機對接。這既是推進機構改革后檔案工作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檔案工作供給側改革、推動檔案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在新體制新職能下全面加強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檔案事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
1.德治與法治并舉,美美與共。首先,德潤人心,以德治檔。一是檔案工作者要牢記“檔案工作姓黨”,要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在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在檔言檔、在檔愛檔、在檔建檔”,切實履行好“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要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潤才、以德服人。自覺踐行《檔案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特別在使用人工智能時,需界定“區分個體識別與個體跟蹤、目標監視與大規模監視”聲像檔案的使用范圍,以“遵守利用和隱私兩原則,遵守有關的法令法規”。其次,法安天下,依法治檔。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個以《檔案法》為核心,由上百部檔案工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規章構成的較為完備的檔案法規體系,國家檔案局還制定和發布了規范性文件130多份、歸口管理國家標準6項、行業標準70項、指導性技術文件1項,為“三個體系”建設和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檔案管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對新形勢新矛盾,需將著力點放在解決檔案事業發展不平衡,人民群眾對檔案信息需求的不斷增長與館藏資源不夠豐富、服務手段不夠創新、信息共享不夠充分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在“法制”上,堅持“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既要注重檔案法規的系統性,使各項法規相互銜接、系統配套,又要注重法規的可操作性,明確具體、實在管用。需以科學民主的立法來不斷完善檔案法規體系,提高檔案法規質量,尤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其具體包括檔案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即彌補相關法制的短板與缺項。另一方面在“法治”上,堅持“于法有據,于民簡便”的原則,既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檔案工作,又要透明規范執法,強化程序意識,確保證據合法性,全面落實《關于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18號)。如在檔案行政執法檢查“雙隨機一公開”實踐中,全面推行“三項制度”,確保檔案行政執法“透明、規范、合法、公正”和“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全面提高檔案行政執法效能,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政府公信力,又推動形成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檔案行政執法體系和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檔案治理體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只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檔案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實現檔案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推進全面依法治檔的征程中,只有將依法治檔和以德治檔逐步融入社會各個層面,才能不斷推進檔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線上線下互動,與時并進,在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搭建數據檔案通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數據檔案通道更聰慧更“普惠”“觸手可及”,實現“自我賦能”。首先,實施檔案數字化和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化。數字化是把模擬信息轉化為二進制碼的數字信息,其對應的基本單元是比特(Bit)。數據化則是將數字信息結構化、顆粒化,形成標準、通用、適合數據挖掘的數據對象。數據化對應的典型對象則是字節(Bytes)和字(Words)。檔案數字化的目的是實現傳統載體檔案通過計算機進行呈現,而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化的目的是實現計算機自動分析、理解和處置檔案信息,將利用檔案的途徑由“頁面閱讀”轉變為“內容控制”“信息開發”。其次,加快檔案信息系統整合,推進檔案業務數字驅動與共享。通過科技賦能,將“一切檔案資源數據化”,把不同結構類型的數據檔案“統一存儲”于“數據湖”,形成統一的數據集成,使之能兼容與互操作即共處共用,實現全新的數據檔案治理,以保障并強化人工智能的兼容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信性、可用性和移動性。第三,融合發展,推進科技與檔案館業務雙輪驅動。利用大數據工具和人工智能技術讓數據檔案賦能檔案業務,將差異化融合在規范化、智能化之中,讓數據檔案與業務充分連接,實現線下需求和線上數據分析的融合,實現開放的檔案供給“永遠在線上”,實時滿足線下利用者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3.推進檔案館業務模式轉型與科技轉型協同并進,加快檔案館工作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化服務。檔案館是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是集中保管黨和國家重要檔案的基地,是社會各方面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中心。一方面檔案館工作信息化與數字化。信息化主要面向館內部業務流程的轉型設計,通過信息化手段代替原有的手工作業流程,以提升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檔案館工作數字化本質上是一系列面向用戶端的科技創新,其著重點是進行端到端的檔案館業務再造。它包含了大量用戶端的科技能力,例如移動互聯網、AI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VR/AR……將這些技術融入用戶端的服務與應用中,使得檔案館能夠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解決供需兩端信息不通暢和不對稱,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公眾需求,甚至創出檔案公共服務新模式。另一方面要整合創新,通過大數據時代下檔案館業務流程再造,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檔案館工作交互融合。既要整合檔案館工作內容,又要簡化檔案管理流程。如在優化整合檔案館工作內容上,遵循“一事由一整體”的來源原則,“合”二為一,“合”出動力:電子文件歸檔上采取“雙套制”與“單套制”相結合;專業檔案整理上采取“卷”與“件”相結合(行政審批檔案可按“一事一卷”組卷,審計檔案可采用“一項一卷”整理);檔案移交上采取“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相結合;電子檔案管理方式上采取“實體管理”與“知識管理”相結合;檔案管理手段上采取“信息管理”與“系統控制”“智能管理”相結合。再如,在簡化檔案館工作環節上,消除數字斷層,“融”為一體,“融”出活力:對機關檔案采取“卷件融合”管理,在檔案管理與利用上采取“小數據與大數據服務”相融合,在館際檔案信息資源共享上采取等高標準“數字服務”協同融合等。
總之,檔案館工作數字化轉型,檔案館一方面要秉持以用戶為中心而非以功能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一手抓“最先一公里”改革,一手抓“最后一公里”落地,實現“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有機對接;通過實施“數化萬檔,智在融合,數創未來”戰略,打造全渠道數據檔案運行生態圈,加強數據檔案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做到數據檔案架構統一、數據檔案治理規范化、數據檔案應用智能化,形成完整生命周期的檔案館數據檔案規范體系。另一方面,要厚植檔案管理智能化、檔案信息數據化、檔案業務線上化、檔案服務流程便捷化的“四化”能力,明晰運行鏈路,做深鏈接,打破邊界,實現檔案館與其他主體間檔案資源供應鏈、服務鏈和社會需求鏈等要素的縱深融合,為用戶構建一站式體驗,實現檔案館內部互通、內外互通、多云互通,線上線下交織交互,為公眾提供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數據檔案精準服務導航。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2]張斌,楊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檔案事業發展道路研究[M].2018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8.
[3]胡敏.黃玉明在省檔案局館“一先兩優”表彰暨黨課報告會上強調在檔言檔在檔愛檔在檔建檔[J].安徽檔案,2018(03).
[4]許兆來.以國家數據資源體系建設為核心不斷提升檔案館數據資源掌控與數據惠民服務能力[J].安徽檔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