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
孕期、產后期應用癲癇藥物的原則:
癲癇是一種慢性并且反復發作的短暫性腦功能失調的綜合征。目前,在神經系統最常見疾病的“寶座”只有癲癇和腦卒中可以一較高下,可惜的是,我們這篇文章介紹的癲癇沒有爭過腦卒中。癲癇的發病率與年齡成反比,1歲以內孩子的患病率最高,1~10歲之后逐漸降低。癲癇的發病原因極為復雜,目前,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有可能是由遺傳引起,沒有明顯發病原因,經常在特定的年齡段發病,并且容易診斷的特發性癲癇;第二類是由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導致結構或功能不全所引發的癥狀性癲癇;第三類是最常見的臨床上為癥狀性癲癇,但沒有找到明確的發病原因的隱源性癲癇。
女性患者在孕期用藥一定要先詢問醫師,謹慎一點,因為抗癲癇藥的藥效會通過臍帶血的連接被運送到胎兒的身體里,所以應該注意要選用對嬰幼兒的毒性相對來比較輕的抗癲癇藥。不同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藥有不同的反應,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相同的,所適合的藥物也不一定相同,所以,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用藥,因為自己的感覺很有可能會被“蒙蔽”,造成自我感知的不準確。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最佳劑量,超過一點點或者是差一點點都不是最佳。同樣,對于癲癇病的控制也是如此,當藥物的劑量小于最佳劑量時,患者容易長期處于一種“亞治療”狀態,即不能說沒效果,但是效果還不明顯的狀態,遠遠達不到處于最佳的治療效果的狀態;而在癲癇發作的早期,如果患者的用藥劑量遠遠大于最佳劑量,那么這名患者所服用的抗癲癇的藥物,不但不能意志患者癲癇的發作反而會促進患者癲癇病的發作,同時還會增加抗癲癇藥物的副作用,引起慢性藥物中毒。同時還需要注意單藥治療,不要多藥聯用,就是多種藥物一起吃。
有的癲癇病病人因為對癲癇這種治療周期長,見效較緩慢的疾病的了解不足,當吃了一段時間的藥后發現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在沒有詢問醫師的意見的情況下,就換了另外的醫院求醫,因此頻繁的更換藥物。而有的患者則是隨意間斷服藥,想起來了就吃,想不起來就不吃,或者是因為嫌抗癲癇藥太貴,采用吃一段時間后就停一段時間,這種吃藥方法非但不能治愈疾病,有時候還會加重疾病。因為每一種抗癲癇藥都需要堅持數月的持續服藥才會發揮其最佳的療效,故患者絕不能頻繁換藥或者是間斷服藥。同時,患者在懷孕期間可以多吃一點葉酸。
孕期、產后期的處理
當女性患者發現自己懷孕了之后,不能立即將自己正在吃的藥物減量,應該在詢問過自己的主治醫師后,按照醫師的建議調整抗癲癇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女性癲癇患者在產期的時候可以給新出生的寶寶進行母乳喂養,因為癲癇病并沒有女嬰傳播的途徑。同時,抗癲癇藥能促使雌激素的分泌,因此,服用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容易造成出血而導致避孕失敗。
近年來發現女性患者在孕后期的時候體內的抗癲癇藥物的濃度,比孕早期的時候要低40%左右。據分析,孕婦血液內藥物濃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有:①孕婦擔心抗癲癇藥對胎兒造成不利的影響,而在沒有詢問醫師的基礎上就停服或者是減量;②懷孕早期的正常反應如孕吐等導致藥物沒有被孕婦完全吸收;③孕婦在孕期的時候,胃腸功能的改變、肝代謝和腎排泄功能的旺盛,嚴重干擾了藥物的吸收并且加快了藥物的清除;④葉酸、抗酸藥及抗組胺藥的服用阻礙了抗癲癇藥的吸收。另外,癲癇發作的閾值在孕期有所下降。
抗癲癇藥物對孕期、產后期的影響:
①孕婦體內元素的改變:孕婦懷孕期間,葉酸一直處于缺乏狀態。胎兒畸形和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都是由于葉酸的缺乏引起的。②未出生胎兒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3倍。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當檢測出胎兒的發育不正常時,其父母可能會去流產;其二是新生兒大出血的高發生率。③對嬰幼兒的遠期影響:資料表明,孕婦體內未達到引起中毒水平的抗癲癇藥物的濃度及短時間的癲癇發作不會降低嬰兒的智商。
癲癇對孕期、產后期的影響:
①患有癲癇的孕婦如果在孕期,按醫生的指導服用藥物治療,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生下正常并且健康的嬰兒。同時,女性患者在懷孕期間,她們孕期常見疾病的發生率并不比正常人群高。②胎兒的缺氧性損傷,多見于癲癇大發作時或者是癲癇發作持續時間較長的患者。③胎兒畸形問題:與正常的孕婦相比,癲癇患者生下的嬰兒,其畸形的風險比正常嬰兒多了3倍左右,但癲癇患者生下的嬰兒,他們的平均出生體重和未出生胎兒的死亡率與正常父母們生下的嬰兒相比并沒有差別。癲癇病病人由于有基因上的缺陷,因此,在某些特定的因素如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在引起癲癇基因攜帶者癲癇病發作的同時,還可能會對胎兒產生致畸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剛出生嬰兒的表現出某些癲癇病的特征,大多都是因為遺傳到了患病母親的帶有癲癇病發作基因的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