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煥萍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消炎藥與抗菌藥已經成為我們抵抗疾病的常用藥物了,在醫院中,經常可以看見醫生給患者開出消炎藥和抗菌素來確保患者痊愈,但是在不少人的心中還是對于“消炎藥”跟“抗菌藥”有很多疑惑的,在廣大百姓的心里,恐怕可以治療炎癥的藥物便統稱為消炎藥,因為抗菌藥也可以治療炎癥,所以大家都會認為抗菌藥屬于消炎藥的一種,但是從臨床醫學的專業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消炎藥”與“抗菌藥”在醫學范疇上有著明確上的劃分。
在普及消炎藥與抗菌藥的區別之前,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及時糾正抗菌藥屬于消炎藥的這個觀念,因為抗菌藥的濫用很有可能會使體內的細菌產生耐藥性,今日,在離我們不遠的美國,一位女士因為尿道發生感染去當地的醫院尋求醫生診治,在服用抗生素無效醫院進一步檢查之后,醫生在這位女士的身體中查出了一種“超級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在面對所有的治療尿路感染的藥物都表現的十分強硬,幾乎不受影響。這種超級細菌出現的原因就是抗菌藥的濫用,濫用抗菌藥不但會提高細菌的耐藥性,還容易損傷我們的肝腎,如果我們經常濫用抗菌藥,這些抗菌藥在發揮作用后的排泄工作便由我們體內的肝腎來承擔,因此如果濫用抗菌藥導致排毒不及時,毒素淤積在體內,會增加我們肝腎的工作負擔,甚至有些抗菌藥會對我們的骨骼、牙齒造成損害,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我國,因為大多數群眾對于消炎藥與抗菌藥沒有明確的意識,因此特別容易濫用抗菌藥,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小心警惕。
首先,我們要明白發炎的定義,發炎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炎癥是指我們的機體組織受到一些刺激比如致病菌感染、不小心劃破皮膚所導致的外傷等損傷因子刺激之后機體所自發的一種防御反應,發炎屬于一種病理過程,發炎的患者往往面臨著發炎的局部皮膚紅腫脹熱和局部的機體功能發生障礙無法正常運行,也會伴隨著身體發熱,體溫升高等現象。在一般情況先,炎癥是對我們無害甚至有益的,因為炎癥的發生意味著患者身體自動防御的反應能力正常(即使在發炎的過程中病人會感受到局部皮膚的疼痛和不適),但是在有的情況下,炎癥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傷,例如自身免疫類疾病或者炎癥發生在患者體內透明組織。
消炎藥在醫學上指的是既可以對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機制造成營養有具有一定抵抗炎癥作用的藥物,分為非甾體類消炎藥:布洛芬、洛索洛芬等和甾體類消炎藥:地塞米松、潑尼松、甲強龍。消炎藥在被患者服用進入患者機體后,直接對抗炎癥,可以減輕患者紅腫脹熱的病理表現,減輕炎癥損傷,舒緩患者疼痛。并且在作用的對象上,消炎藥與抗菌素也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消炎藥針對的是非致病菌感染所造成的炎癥,消炎藥多是用于治療機體發現異常抗原、患者機體受到創傷、患者自身免疫力過于敏感所造成的自身免疫類疾病等這幾類無菌性炎癥,消炎藥進入機體之后可以解除機體的異常狀態,解除集體的非感染性炎癥反應。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而我們熟知的抗生素屬于“抗菌藥”的一種,抗菌藥在醫學上是指由細菌、真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在日常生命活動中會產生對致病細菌等病原體具有抑制或者殺滅作用的一種物質,抗菌藥進入人體可以去殺滅或者抑制使我們生病的病原體的繁殖,“抗菌藥”是指經研究人員發現,對于治病細菌或者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抑制其繁殖或者殺滅作用的藥物,包括抗生素和經過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根據“抗菌藥”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抗菌藥的包含范圍是很廣闊的,抗生素也屬于抗菌藥。“抗菌藥”在醫院臨床上的應用大多針對的是細菌、真菌感染性機體從而導致機體發炎的炎癥,因為抗菌藥一般只對由于致病細菌真菌感染所引起的集體發炎有作用,當患者是被感染所造成炎癥時,即使服用抗菌藥可以控制致病菌造成的機體污染,同時抗菌藥進入人體之后分泌的物質可以抑制甚至殺滅這些致病細菌。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辨別消炎藥與抗菌藥呢?首先抗菌藥一般都屬于西藥,如果我們觀察醫藥包裝上面標注的成分是中藥或者中成藥,一般來說不會是抗菌藥。第二點,看功效 抗菌藥的功效是殺菌抑菌,如果藥品注明的功效是清熱解毒,潤津止渴這種的,一定不是抗菌藥 第三點看藥名 通常來說,以“頭孢”開頭的藥物都是抗菌藥,以“霉素”,“沙星”為結尾的藥物也都是抗菌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濫用抗菌藥,如果僅僅是頭痛發燒,我們可以嘗試中藥治病。是藥三分毒,面對藥物,我們也應該抱著警惕心理,如果身體出現了炎癥,我們應該先去醫院尋找大夫進行專業的診治,由醫生判斷給出結果,遵照醫生的醫囑用藥,千萬不能抱著不以為意的態度翻開家中的藥柜找幾粒抗菌藥吃了草草了事。其實抵抗疾病最好的措施是加強運動,多到戶外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提高我們的免疫力。
在經過以上科普之后,相信讀者們對于抗菌藥與消炎藥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對于日后如果發生炎癥應該如何處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希望以上科普可以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