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東
這一學期我們理綜組的教研課題是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前面我們對組員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聽評課活動。下面我對活動進行以下總結。
一、對于物質性質類知識可以創設比較性的問題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新舊知識的比較,新知識所特有的性質作為引起問題的出發點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輕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識。如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時,我利用三只相同的氣球內充氧氣、二氧化碳、氫氣,做成等大,創設比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氣球內盛什么氣體,性質如何?下降的氣球內的氣體性質又如何?再把下降氣球放入大燒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過比較現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曉,用途也應蘊而生。入情入理,便于掌握,又體現了過程性。
二、針對有關化學原理、定律類知識可創設過程性問題情境。
教師要設計從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來猜想與思考,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金屬的性質-----金屬活動性一節中,我創設了:“師傅老趙外出,臨走交待剛來學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鋅片、銅片、鐵片分類歸攏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現一下。但沒上幾天學又缺乏社會經驗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屬片,而其它兩種一時竟束手無策,你能通過所學猜他整理出來的是哪種金屬嗎?你還能幫他一下嗎?說出你的理由、方案并準備實驗進行驗證。”這樣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和知識迅速判斷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屬片(意見很多,但都有理),又通過引導、學習、討論、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種方案,再經共同交流予以論證,最后再進行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方案,鞏固了所學,并在學習、討論、交流、實驗中又產生了其他的問題,使得學生開拓了視野,真正掌握了所學知識,興趣盎然,效果較好。
三、對于習題課中所涉及的知識,尤其是推斷、鑒別、信息給予類較為綜合的知識,可創設思維性問題情境。
教師要從多元的角度給學生創設具有開放性、思維性的問題情境。如:無色混合氣體類、白色粉末類、黑色粉末類推斷題,框圖式推斷題、物質的檢驗和鑒別類問題。把他們置身于現實的生產生活實際中去,啟迪學生根據所學,思維、尋找突破口,通過學生的猜想、驗證、交流、歸納,學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學習的主動性也就高漲了,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四、對于能夠進行實驗驗證類、探究類、記憶類化學知識可創設興趣性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利用好實驗儀器、影像資料、圖片,而且要巧妙的利用好語言藝術來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氫氣性質時我以一則謎語來創設情景:“相對分子質量它最小,燃燒還原本領高;產物是水無污染,有時火來脾氣爆”。讓學生猜想總結,生興趣十足,對于下面知識的掌握以及所要進行的實驗有良好的指導作用,且便于記憶。再如學習地殼中各元素的質量分數的高低順序時,我創設了“密語翻譯”的問題情境,即:洋鬼子,捋著鐵蓋子,那家伙真美,我們應怎么著?生大聲答,我們要清除掉他們。通過自讀、交流、討論,學生很快記住了,有的學生還饒有興趣,搖頭晃腦的學起日本鬼子來。學習分子性質時,我讓事先訓練好的兩個學生來了個魔術表演“空瓶生煙”更是把教學推向了高潮。試想這樣的問題情境能不叫人產生興趣嗎?所學的知識想鞏固不住恐怕都不行。
五、對于物質的制備、除雜類、計算類復習性之類的知識可創設經驗性問題情境。
教師要做到“量體裁衣”和“因需而設”,選擇與教學內容學習主題直接相關的基礎性經驗問題,增強經驗性問題情境的針對性,同時要注意其有效性。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首先通過復習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思路“藥、方、裝、嚴”,來引導學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這樣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并非所有的知識都予以問題化,都進行情境設計,那樣會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會喧賓奪主,空擺花架子,沒有實效性。教師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的全面科學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知識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抓住重點和難點。一般來說,那些能建立起廣泛聯系、遷移性強、活化率高的知識點,那些在知識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方法、學習策略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產生活實際中具有廣泛應用的知識,對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情感的培養具有較高的價值。在教學中可針對這些知識進行有關的問題設計,常以實驗探究,模型制作、解說、補充,圖表繪制、分析,習題演練,文字材料的閱讀分析等形式,創設情境,使學生原有的知識與需要掌握的新知識之間發生強烈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和探索問題的欲望。
二、創設了恰當的問題情境并不一定就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關鍵是否能根據創設的情境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衡量問題質量的因素主要有:問題的難易程度、思維強度、思維量的大小、提出的時機及問題的明確性等。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和力度,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所謂“更懂”“更容易掌握”,易把一個具有一定深度的內容分解得非常具體,設計成一系列十分細碎的問題,使學生易獲得標準答案。由一串細碎的問題邊問邊答,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走向目標,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教師的思維框架中。這種問題既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獨立性,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相對完整地認識思路和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減少這種瑣碎的提問,教師應根據所創設的情境,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或設臺階等方法來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用問題組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深刻理解有關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總之,化學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把問題看成學生學習的起點、動力和貫穿整個過程的主線,教師要將教學中的知識有選擇性地進行問題化、情境化設計,努力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