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摘 要: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一直是課堂教學管理的難解之題。它不僅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和教學細節,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整個教育階段,小學低年級課堂問題行為所帶來的影響更為突出。因此有效的分析這些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原因;糾正措施
一、課堂問題行為的概念及表現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課堂中不遵守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同樣在教育心理學上把干擾課堂紀律、給教師帶來麻煩的行為也被稱之為課堂問題行為。根據對學生性格、學習情況、平時表現的觀察,課堂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不足、行為習慣差及叛逆心理。
1、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為思維開小差、胡思亂想、搞小動作、說話、吃東西、看課外書和在書本上亂寫亂畫。
2、學習動力不足:表現為上課馬馬虎虎、凝神發呆、心不在焉、抄襲作業、不敢主動提問、不敢回答問題。
3、行為習慣差:表現為隨意離開座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說臟話。
4、叛逆心理:表現為發出怪聲、做怪異動作、頂撞教師、不服從指揮。
課堂問題行為是大多學習困難學生普遍存在的,同時由于家長和教師的不喜歡,容易使這些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而喪失自信心,喪失學習興趣,更甚者造成性格偏執,對學生終身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二、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1、主觀原因
首先,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心理不夠成熟,生活、學習沒有明確的追求目標,缺乏學習主動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其次,學生自身的性格差異和心理因素。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除了學習、勞動、在校表現、家庭環境等不同外,性格上的差異表現尤為突出。
其三,尋求注意與地位。一些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無法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因此他們常常以問題行為來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從而取得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地位。
尋求新的樂趣。對于這些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學生來說,每一節課的到來都像是時間的煎熬,不僅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感到索然無味,更甚是感到厭煩,因而尋求其它新異的刺激,作為這一節課的追求。
2、客觀原因
首先,對于年齡小,認知及分辨能力較差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例如:一個學生正在認真聽講,他的鄰桌主動與他說話或分享有趣的游戲,如果是他感興趣的話題或很著迷的游戲,那么這個學生肯定會乖乖地響應鄰桌同學“邀請”,做出影響課堂秩序的行為。如果周圍同學的注意力都沒在學習上,那么對于孤單失群的個別學生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難以抵擋的誘惑。
其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之前,他們總是隨著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如果學生對一個知識或一門課充滿這無限的興趣,那么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都會思維高度集中,認真聽取老師傳授的每個知識點。如果教師不能恰當處理好課本內容及使用有效、有趣的教學方法,一開始就給學生一種枯燥無味感覺,那么整堂課教師就很難再駕馭住學生的思維,問題行為的發生也就無法避免了。
第三,不良的行為習慣。每個學生的成長,除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引導,學生的心智、品行、言行舉止都受其父母及周邊人的影響。如果他們一直處在欺騙、辱罵、暴力、不文明的環境中,那么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會或多或少殘留在學生身上,因此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容易做出擅自換座、隨意離開座位、頂撞教師、撒謊罵人、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等不良行為。
三、低年級課堂問題行為的糾正
因以上各種原因課堂問題行為是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對于這種長期存在且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許多教育學者和教師都做了很大努力。通過在低年級教學中的實踐摸索,對于糾正課堂問題行為,維持課堂秩序,提高教學效果,我有以下見解:
1、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克服不良行為的保證。但對一個暫未明確何為學習、紀律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并非是一日之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此,從入學第一天起就應該嚴格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形成較強的組織紀律性,真正明白什么事情該做,什么樣的事該在什么時候做。長期發展,大部門學生就會在教師的引導和提醒下由“自我”發展為“自律”。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機率。很多教師無形中會偏愛班里的優等生,品學兼優的他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會讓教師感到欣慰、滿足,然而一提到后進生教師涌現出的卻只有失望和擔憂。其實優等生在學習中已經形成自覺性,不需要教師過份的關懷和提點,反而真正需要關懷與信任的是那些問題學生,長時間的責罵與放棄,讓他們漸漸對學習和教師產生了厭惡情緒,那么這些問題學生出現的問題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教師就應該把每個學生看成平等的個體,給予他們同樣的關懷與尊重。特別是對問題學生,用耐心、愛心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就會愈加信任教師。
3、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和采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方法,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學習興趣不僅能轉化成學習動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真切的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低年級學生在尚未養成學習自覺性的情況下,如果教師一味的將枯燥的課本知識灌輸給他們,結果只能是教師越講越辛苦,學生越聽越沒勁。那么在一節完全沒有教學藝術的課堂上,一群尚未形成紀律自覺性的孩子即將上演的鬧劇也就不難理解了。于是對于一個合格且有專業素養的教師來說,應該結合低年級學生智力發展和興趣愛好的實際,努力營造生動、有趣、輕松、快樂的教學氛圍,把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完全融入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中。
4、合理解決問題行為,嚴格要求,耐心教導。每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一個個正在成長的孩子,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犯錯的機率都很大。那么當問題行為出現時,不同的教師用不同的方法去制止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提出要求。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過于嚴格,要求學生整節課都要認真、端正地坐在那里聽課。相反有的教師對學生則要求過低,通常對學生放任自流,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長期下去就會導致課堂紀律渙散,學生行為無拘束,逐漸產生問題行為。這兩種教育手段培養出來的要不是認真、聽話、無主見的“木頭人”,要不就是調皮、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
其次,課堂問題行為可以說是低年級學生的專利,那么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教師的態度對問題的解決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濫用懲罰手段,從表面上看,懲罰是迅速制止課堂問題行為的有效手段,但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專斷式懲罰,不但不能增強學生的紀律性,反而會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
課堂問題行為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作為小學教育工作應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點。不僅要正確認識,明晰其類型及原因,更要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控制,以改善課堂秩序,最終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陸忠民.淺談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2(14):19-20.
[2]嚴麗萍,張憶湄.低年級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3(10):141-143.
[3]夏麗晴.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問題行為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6):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