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文化元素、社會價值逐漸多元化,優劣并存的文化內涵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有正向的文化導向,也存在負面的消極作用。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全新載體,開辟出了新的視角和路徑。文章通過梳理校園文化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展開如何根據辦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優化校園文化,創造出良好的育人空間,從而為新形勢下的思政工作提供一種借鑒。
【關鍵詞】:高校 思政教育 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
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項涵蓋面極為廣泛的長期工程,而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個新載體,其內涵的日益豐富使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強大。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將各項校園活動在精神層面上的統一,潛移默化地滲透至學生思想,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文化氛圍力量,用高校的校園精神引導和感染學生,幫助學生開拓新思路,從而從多方位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校園文化為思政工作開辟出了新的視角和路徑,思政工作又反過來促進校園文化內核的凝聚,從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與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過程形成互補的一種模式。
二、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素
校園文化構成大致可分物質文化、人文環境、組織制度文化、媒介文化等四個層面。
(一)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校園內部活動中所處的物質環境,是帶有明顯文化意義的物質設施,其中包括教學樓、圖書館、操場等各種師生活動場所,以及校園綠化帶和宣傳欄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些設施與環境是校園形象與精神風貌的物質依托,是校園內在精神的外化,是一個學校蘊藏的文化內涵,他們能使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各種活動時都可以受到各種精神熏陶、思想啟示與氛圍感染,由此可見,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必不可缺的硬件。
(二)人文環境文化。校園人文環境文化是指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夠取得到師生的認同并能使他們自覺遵守,相對比較穩定的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辦學理念等。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可體現為辦學的“校風”、教師的“教風”以及學生的“學風”等三方面內容,會通過校史、板報、宣傳窗、校訓標志、電子標語等方式向學生進行傳播。所以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能夠起到對學生的人文情趣的引導作用。長期以來,校園人文環境文化是一個校園內大多數師生思想和行為習慣的結晶,它深刻地影響著學校的后來人,并使他們能夠很快融入到精神文化中來。可見,校園人文環境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軟件設施。
(三)組織制度文化。校園組織制度文化是指師生在交往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在維持該社會關系的過程中形成的用于調控這種關系的規范體系。它包括學校里的各種規章制度、師生道德規范與行為規范、教師工作守則等。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規范師生的言行、活動的范圍,起到了引導和約束作用,使師生們能夠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保證了學校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使學校步入一種健康穩定的發展狀態。
(四) 校園媒介文化。校園媒介文化是校園文化環境的一種直接體現,是校園文化存在的重要載體以及傳播方式。它包括校園網絡、宣傳欄及宣傳標語、學報與校報、廣播電視等媒體內容,他們是一所學校特有的文化特征,它會影響師生們在與這些媒體接觸時產生思維波動,也可通過校園各種媒體間的相互溝通而使師生們的行為發生改變,從而對師生們產生一些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三、校園文化的構建
(一)加強學校外在環境等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校園文化,它直接作用于學校的校園布局、建筑裝潢、教學設施以及衛生環境等,就是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一個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及管理可以直接地反映出這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切合實際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再增添個性化與人文化設計,為師生創建一個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規范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
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的制定應遵循教育規律且切合實際的,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將各種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認真學習各種相關中央文件,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重視軟件建設,兩手一起抓,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更加繁榮。學校應努力將各種規章制度制定完善,將提高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廣泛吸取教師和學生所提出的意見與建議,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應嚴肅校紀校規,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教育制度培訓,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并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把公民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相結合,把培養學生高尚情操作為教育目標,全方位、多層次進行強化教育,使整個校園都能充滿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
(三)加強人文環境文化建設
此外,高校人文環境建設應成為重中之重。開展豐富的課余文化活動,加強學生能力培養,通過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載體,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并通過學生社團活動來鍛煉學生們管理能力、溝通能力、服務精神、團結互助精神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應大力開展人文學術講座、舉辦各種競賽,通過學術講座弘揚人文精神,通過舉辦活動活躍校園氣氛,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們的組織管理能力,為他們以后走向社會夯實基礎。
(四)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積極導向
高校學生基本是住校生,處于青春期,生活在集體中,他們的思想行為更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與同化。因此,學校不可忽視校園輿論文化的建設,應該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應組織師生加強政治思想學習,組織師生們認真學習各種政治文件、法律法規等,提高師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從而提升學生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高校大思政背景下的校園文化探究[J]. 齊會杰.智庫時代.2019(02)
【2】淺析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 崔鵬,吳超.才智.2019(01)
【3】校園文化對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探討[J]. 奚春華.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01)
作者簡介:穆穆,(1981.8--)女,天津人,教育學碩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