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堯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情況,從“循序漸進深化”“尊重學生差異”及“緊扣教學內容”三個方面入手,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策略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循序漸進;尊重差異;緊扣教學內容
提問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一種形式,通過提問,教師能了解學生們掌握知識的程度,也能促使學生們集中注意力更加認真地聽講,可以說,有效的提問是影響學生們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身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在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了優化語文課堂提問的策略與方式方法,本文僅結合自身教學感悟與教學體會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一、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應循序漸進地深化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由易及難的原則,我們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同樣遵循這一道理。這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漫無目的地對學生們進行提問,也不能一會兒設置難度非常大的問題,一會兒又掉轉頭設置難度非常低的問題,這都不利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回答狀態,自然也難以達到借助提問優化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果的預期目的;正確的做法應為立足所教內容及其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提高問題的難度,讓學生們的思維經歷由易到難、由簡單及復雜,進而達到充分思考、深入理解知識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教學《十八歲和其他》這一課文時,我便為學生們設置了如下一連串的問題:在孩子十八歲到來時,“我”的心情如何?在孩子十八歲甚至更遠的發展來說,“我”對孩子的希望是什么?此時此刻,你最想對自己的父母說些什么?這三個問題看似毫無聯系,但是實質上并不是。第一個問題需要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能反映“我”心情的相關描述,難度相對來講不大;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則進一步加大了難度,即學生們要立足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認真思考,“我”的復雜心情中蘊含著對孩子的哪些關懷與呵護,解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我”對孩子諄諄的教導;最后一個問題,則是對前兩個問題的升華,學生們需要在認真閱讀課文并進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有話想說,有真摯的感情想表達。如此一來,循序漸進的問題便使學生們的課堂提問具備了良好效果,其共同推動了學生們對《十八歲和其他》這一課文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二、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應尊重學生差異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習需求,這是由他們不相同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綜合因素影響決定。面對學生們學習上所存在的客觀差異,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忽視甚至是刻意輕視,而應當立足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尊重他們在學習上的客觀差異,同時予以他們有針對性、有區別的教育教學與引導。這一道理同樣適用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環節,即我們高中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應注意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尊重學生差異,即要面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難度不盡相同的課堂問題。
我便將上述理念很好地踐行到了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之中。例如,在教學《赤壁賦》這一古文時,我便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了難度略有差異的課堂問題。像針對語文學習基礎薄弱、理解能力較差的A層次學生來講,他們只需認真閱讀古文便能輕松解答問題,目的在于讓這部分學生通過成功回答問題、正確回答問題樹立語文學習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熱情與積極性;而針對語文學習基礎中等、理解能力中等的B層次學生來講,我就會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即設置一些立足古文內容但同時又需要學生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的一些問題,目的在于將這部分學生們的思維引向更深入的層次,促使他們在思考與回答的過程中,加深對《赤壁賦》這一古文的理解,顯著提高其語文學習效率;而針對語文學習基礎扎實、理解能力優秀的學生來講,我則會鼓勵他們結合生活實際嘗試將在《赤壁賦》一文中得到的啟示進行踴躍表達,目的在于將讓這部分優秀的學生“蹦一蹦,吃到更大、更好的桃子”,更能深刻感悟與體會語文學習的豐富外延。這樣一來,便很好地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差異,也有利于不同的學生都能實現語文素養共同進步與發展的目標。
三、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應緊扣教學內容
課堂提問,提問是載體,課堂是陣地,學生則是提問的對象,為此,一線教師在面向高中學生所進行語文課堂提問時,其應當緊扣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幫助高中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回答問題,更好地把握所學習的語文內容。可以說,緊扣教學內容也是高中語文學科有效課堂提問的關鍵所在。
為此,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不能漫無目的、任意而隨性地對學生們提問問題,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與學生們本次所學習的語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為提問而提問的尷尬狀態,真正使課堂提問成為優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推動力。
例如,在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課文時,我們教師不能想到什么便提問學生什么,諸如“常春藤葉是什么樣的?”“你是否見過常春藤葉”等,這類問題與課文內容聯系不大,同時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心思想也并無過多益處,是一類無營養、無價值的問題;而應當緊扣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置如下的問題:整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主要分為幾大部分?常春藤葉對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哪些作用?文章的主題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與《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課文息息相關的,學生們思考與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便是他們梳理故事脈絡及其理解的過程,這樣有利于深化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便是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緊扣教學內容的意義與價值。
四、結語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同樣也如此。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做好課堂提問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讓學生們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知識的絢爛多彩,領悟所學語文內容的精神內核,如此,他們才能在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的姿態下切實提高語文的核心素養。
(責編? 吳 娟)
參考文獻:
[1]馬英福.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
[2]劉琳.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7).
[3]吳書霞.以提問促教學以提問獲新知——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J].課外語文,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