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仲偉





【摘要】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為此,開展嶺南“石灣陶塑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校園傳承實踐研究,實質即是對豐富的民族傳統美術文化的精選,并按造某種方式加以組織,構成一定的關系。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獲得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體驗與熏陶。
【關鍵詞】 ?美育教學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陶塑技藝 校園傳承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01-02
一、背景
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已成為學校深化美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在新的教育政策理念的指引下,開發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美育資源,尤其是當下國家所重點倡導開展的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設特色的藝術教學項目,已成為我校深化改進學校美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舉措。下面我就結合我校在開展嶺南“石灣陶塑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校園傳承的研究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實踐認知與體會。
二、做法與成效
(一)根植廣東,吮吸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
廣東位于我國南海之濱,古為百越之地,因面向南海,北倚南嶺,故又被稱為“嶺南”。嶺南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在中華大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其中,以享有“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與“陶瓷藝術之鄉”之美譽的佛山石灣更是嶺南文化地域特色典型代表。據歷史記載,佛山石灣陶瓷基地形成於唐宋,至明清最為發達,“石灣之陶遍兩廣旁及泯外之國”,深受人們的歡迎,贏得了“石灣瓦,甲天下”的聲譽。今天,在佛山祖廟、廣州陳家祠以及東南亞國家地區,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石灣陶塑中的琉璃人物瓦脊在古建筑中廣為使用,成為許多古代建筑重要裝飾部分。而且,作為南國一枝獨秀的民間傳統工藝——石灣陶塑技藝,在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更是以其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藝術特點,以及在創作上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石灣陶塑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氣勢磅礴的石灣陶塑——琉璃人物瓦脊
(二)尋蹤溯源,重識石灣昔日陶韻
源遠流長的廣東石灣有著五千多年的制陶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而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的南風古灶,近五百年來,窯火不絕,生產不斷,得以保存完好,在國內實屬罕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龍窯。作為民窯,石灣一直面向廣大民眾,因此,早期的石灣陶塑藝術均以實用為原則,并將秀美與實用結合在一起,有著明顯的裝飾特色。人物、動物、器皿、微塑、瓦脊陶塑都是石灣陶藝所善仿的題材種類,其中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石灣公仔”,以石灣獨特的砂質陶土為制作原料,具有典雅樸拙,渾厚凝重、剛健豪放、生動傳神、釉色豐富、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等特色和鮮明的地方風格,成為我國一枝獨秀的民間傳統藝術。
(三)現場觀摩,領略石灣陶塑技藝魅力
石灣陶塑藝術的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無論人物、動物或器皿,都致力于藝術典型化的塑造。各種造型風格獨具,較少雷同,達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藝術境界。其第二個特色是胎釉渾厚樸實。它有胎壁厚、釉層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釉色達近百種,這些釉色為石灣陶塑藝術增添了五彩斑爛的藝術美感。技法多樣性是石灣陶塑的第三個特色。有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等多種表現手法,根據表現題材的需要,陶塑藝人憑借自己的經驗。充分發揮手上功夫,施以不同技法進行創作。整體作品制成后,多種雕塑技法配合相得益彰,天衣無縫,更讓人感到渾厚樸雅,多姿多彩。
(四)傳承創新,感悟石灣現代陶塑藝術
一談起非遺保護,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它與“真實性”“不變”等概念聯系起來,似乎非遺與變化、創新無關,至少沒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認為,保護非遺就是確保非遺的生命力,就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存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力。因為,非遺的生命力就是非遺創新力的重要體現。對此,關注石灣現代陶塑藝術的發展是本課題研究另一重要內容。
石灣現代陶塑在傳統陶藝雕塑造型的基礎上,通過對泥、釉、火所形成獨特的質感和肌理的追求,創造出一種明顯區別于傳統陶塑的視覺美感。傳統的石灣陶塑作品以說明一個人物、一段情節為目的,強調的是意識功能。而石灣現代陶塑作品所強調的卻是審美功能,側重陶藝品的環境審美作用。
(五)縱橫古今,走近陶藝大師梅文鼎
他是石灣現代陶塑的倡導者,他以自己的藝術實踐極力推動石灣現代陶塑的探索,融合中外、貫穿古今,把對華夏神韻和現代感的追求,融匯在陶土之中。作品以簡勝繁,古樸而奇拙,離形而得神。梅文鼎,石灣陶塑技藝廣東省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石灣著名陶藝家,是一個不愿做名人的名人。
藝術是無限的寶藏,任憑智慧去開拓!這是我們在與梅大師交流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梅大師現代而不“前衛”,他突破的是傳統的手法和題材,卻不刻意顛覆傳統審美的合理內核。他用高深的理論素養與開放的藝術觀念為石灣陶塑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的源泉,也為我們傳承與創新地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拓出新路子。
(六)善仿民間,體驗陶塑創作之美
以悠久的陶都文化與現代的審美情趣為基因,引導與啟發學生從樸實的泥土中發現驚人之美,這是一個腦力與體力并生的活動過程,陶塑作品的創作,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將自己的想象變成具體成果,在自由多變的形與意之間,學生不僅將古老的造型技藝賦諸于泥土靈動之美,而且還將自己個性化的精神需求與思想情感融入其中,每件作品總給人一種意趣天成自由美感。
三、探討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校園傳承研究這種“本土文化”的美術學習,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與美術學習的能力的同時,努力增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染能力,這既培養了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亦促進了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把這種民族的、民間的文化和藝術融進我們的美育教學當中,對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來說,已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課程資源開發,而是一種責任,一項極其重要的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想這也正是我開展此項課題實踐研究最為渴望、最為欣慰實現的一大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