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祎 范子成 曹益敏
摘 要:當今社會,全球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態勢日益迅猛,這種背景下科學技術作為助推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現階段經濟發展進程往前邁進的強勁動力來源之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作為現代科技領域的重要內容,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步調相一致,電氣工程的發展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從社會生產實踐來分析,電氣工程將計算機技術當作基礎,將機電技術、電子技術、軟硬件技術、強弱電技術以及信息控制技術等多項內容結合了起來。其直觀呈現了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進一步保障了國家經濟的整體能力。
關鍵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具體應用;概念設計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有效實施在電力運營企業中通過智能化技術的加入,能夠通過復雜的現代化控制技術實現操作和運行過程的進一步完善。可以說,電力企業要想取得穩定的發展就應該重視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深入研究,為電氣工程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一、我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概念界定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產生的,主要是通過促進工業自動化來最大限度的減少勞動力頭瑞成本的投入,能夠為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機電一體化內容,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等多種知識體系,能夠真正實現清點、弱點的科學整合,妥善解決軟硬件存在的兼容性問題。因此,較強的包容性使其最為顯著的一項特點,其在各個領域的恰當引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投入,獲得更理想的經濟效益,將其優勢特點充分發揮出來。
二、現階段我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具體設計
一般來說,現階段我國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細分為兩個重要門類,狀態檢修和系統管控一體化進程兩個方面。相對來講,狀態檢修技術一般都應用在機器檢修過程,在機器正常運行過程中,基于實施信息才來獲得相關機器的一系列數據,并通過對這些數據做出綜合分析來將故障因素干擾排除掉,以此來為設備的高效運行、運行方面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在處理相關信息數據過程中,經常會引用到管控一體化的相關技術,主要是因為其能夠為數據的整體性、集成性提供有力保障。
三、現階段我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設計原理分析
在具體設計中,相關工作人員應對硬件、軟件這兩方面因素做出充分考慮,然后再通過設計原則的恰當引用來為改進工作的有效落實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針對硬件設計來講,在具體設計中,必須要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設計提出的各項要求做出充分考慮。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需求來進行軟件的自主開發,但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要為硬件的兼容性提供有力保障,明確其在軟件的有力支持下,硬件能夠實現高效、穩定且安全的運行。
四、現階段我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社會廣大群眾對住房的要求和期待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過去“居有定所”的表面需求。人們對住宅的要求也不再僅僅體現在居住能力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電子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推廣、智能化樓宇的產生創造良好條件。在樓宇系統的各個單元的實施監測、控制當中能夠得到有效應用,緊緊圍繞數字交互機這一中心來進行控制系統的構建,這類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科學引用,既有助于居民居住安全性的顯著提升,盡可能的避免漏電事故的產生,也能夠為樓宇信息的聯通華提供有力保障,為住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二)自動化技術的科學引用來實現合理控制,以此來為電網系統的穩定運營提供有力保障
電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各個供應環節也經常會通過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科學引用來實現合理控制,以此來為電網系統的穩定運營提供有力保障。在工作過程中,基于電子工程自動化設備,可以采集整個電力系統網絡的各個節點,能夠真正做到實時獲取、實施記錄和評估,以此來充分保障與電網相關的一系列設備都可以基于穩定狀態來運行。
五、結語
現階段,作為當前國民經濟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門類,自動化技術也在跟隨社會大趨勢的發展步調,與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大數據的相關技術相結合。也只有這樣,可以全方位的迎合現代經濟背景下工業化的發展需求。現階段要想充分發揮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優勢,對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做出深入探究,探究出更科學完善的應用策略方法。
參考文獻:
[1]程瑤,張曉菊.任方輝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7(2):125-125
[2]孟德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研究[J]科學技術創新,2016(9):97-97
[3]李瑞,肖世輝.鐵路施工中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探討[J]山東工業技術,2016(12):113-113
[4]張守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36):147-147
[5]金璐.基于智能建筑中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技術探討[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7(16):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