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明
【摘要】 ?教育學生要自覺遵從道德規范,最有效的方法是開展體驗教育,包括情感體驗、情境體驗和角色體驗。
【關鍵詞】 ?情感 情境 角色
【中圖分類號】 ?G621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19-01
一個周末的黃昏,我在公園里散步。公園里環境優美,地面潔凈。走著,走著,我看見前面的垃圾桶四周有幾張沾滿油跡的餐巾紙。我正想走過去撿起這些垃圾,旁邊有一個八歲左右的男孩看見了,他遲疑了一下,也去撿垃圾。事后,男孩低聲問我:“阿姨,你可以給我作個證嗎?”“作什么證呀?”我疑惑不解。“我們的老師說,做一件好事就能獎一朵紅花。”我總算聽明白了男孩的意思:在學校里,學生做一件好事就能獲得一朵紅花。可男孩的這件好事是在校外做的,老師并不知道,只好讓我作證了。我雖然答應了男孩的要求,但心里很不是滋味,男孩主動撿起垃圾只是為了得到老師獎的小紅花,并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細細想來,身邊類似的事情還真不少。你要是問學生為什么要打掃衛生,他會說是為了清潔評比不扣分;你要是問學生為什么要捐錢給那些病重的同學,他會說是為了得到一本印有“愛心小天使”的榮譽證書;你要是問學生為什么放學要排隊一個一個跟著走,他會說是為了不被老師責備……于是一旦離開了老師的視線,或者沒有了評比的機制,許多學生就露出了另一面:對人冷漠,或做出亂丟垃圾、打架、偷東西等不文明的行為。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情形呢?為此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難道是我們的學生不知道要幫助別人、要講究衛生、要遵守紀律、要知恩圖報嗎?不是的,學生們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但總是說得到辦不到,或者不是真心實意去做。平時我們在交流工作心得時,也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明明學生能分辨是非,但為什么老犯錯呢?”那么,怎樣做才能使我們的學生自覺遵從道德規范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展體驗教育,我們不妨嘗試以下的做法吧:
一、情感體驗
在學校里做了好事,老師就給學生獎小紅花、小紅旗是一種常用的引導方式,這本身并無不妥,然而當老師把工作簡單化,導致孩子把“做好事”與“獎紅花”劃上等號時,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本來我們給孩子獎紅花是為了激勵孩子去多做好事,但現在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做好事以后精神上的快樂與享受,而是得到小紅花后面子上的光榮。也就是說,當孩子認為得不到好處時他們就可以不去做好事了。因此我們應該注意獎小紅花的學問,要獎得科學。學生做了好事,老師不能貪圖省事,把紅花一獎了之,而應該把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如果孩子做了好事,老師應該在全體同學面前,對孩子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請孩子講一講事情的經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在老師的引導下對事情進行分析,發現閃光點,使孩子體驗到一系列自我情感的變化:我做了好事,我幫助了別人,別人快樂,我也快樂,這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呀!所以我要多做好事。最后,老師在學生們的掌聲中獎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就會使這次教育活動更完滿了。通過這樣的教育和情感的體驗,學生們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會再為“小紅花”所困,認知與行為也不會出現背離。
二、情境體驗
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的培養往往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影響,為了拓展學生體驗的空間,我們可以創設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情境,如創設“車上讓座”或“在馬路上扶起摔倒小孩”的情境,讓學生懂得關心他人;創設“在家里為父母倒杯茶”的情境,使學生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等等。在情境體驗教育中,除了創設正面的情境外,有時創設反面的情境進行體驗教育,也能收到顯著的效果。如開學初,學生的衛生習慣還未養成,經常亂丟廢紙。于是我利用英語課上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把自己書包里沒用的廢紙清理出來,并隨便丟在地上。不一會兒,整個教室就像一個垃圾場。學生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就問我:“廢紙不是應該丟在垃圾桶里嗎?”我漫不經心地反問:“我們現在這樣做,不是更方便嗎?”對此很多同學都提出了反對的意見。這樣不用老師講道理,這種反面的情境體驗將會是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增強環保意識的新起點。通過創設正面或反面的情境進行體驗教育,讓學生積極參加各個方面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融洽,達到“教、學、做”三者合一,完成從“知”到“行”的轉化。
三、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就是讓少年兒童在體驗教育活動中嘗試扮演不同的角色,明白做人的道理。比如現在的學生只會要求父母為自己做什么、買什么,很少真正懂得怎樣愛自己的父母,愛父母只停留在口頭上。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他們的父母呢?一位特級教師的做法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位老師要求學生們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叫大家談談這感受。學生們一個個都叫苦不迭:腰酸、腿疼、累壞了、煩死了……教師耐心聽完學生的牢騷后,說道:“你們僅僅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就感到如此辛苦勞累,你們可知道,當你們在母親的腹中時,你們的母親辛苦勞累了10個月啊!再加上你們出生后,父母為你們長大成人、成才付出了多少的心血?當你們生病時,你們父母如何寸步不離守在你們身邊照顧你們,不眠不休,還要完成家里的所有家務,還要擔心你的病,父母不累嗎?同學們為此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愛父母的情感油然而生。這一事實再次告訴我們,教育的成功必須要有學生的真切情感,必須要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道德境界,提高遵從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小學階段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規范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形成靠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道德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自覺把道德規范付諸于行動,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好少年。
[ 參 ?考 ?文 ?獻 ]
[1]馮永剛.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應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