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有一定法律依據的,見義勇為者對被救助人享有必要費用的請求權和對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權。在我國現階段的民法體系中,針對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的相關內容還不多,也不完善,針對性也不強,給具體操作帶來一定的困擾,所以研究見義勇為行為的民法問題十分有必要,不僅僅是從法律角度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也是對我國傳統美德的繼承發揚與維護。
關鍵詞:見義勇為;民法;研究
一、見義勇為的含義及與民法相關概念
見義勇為是指“看到正義的事情奮勇地去做”。這種文意解釋的結論并不能給我們提供比詞義本身更多的含義。就我們現在的理解來看,見義勇為多指公民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匡難扶危真國士;懷仁勤務,資忠造福好人家”等言語都表明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重視見義勇為,而且都對見義勇為者十分尊敬。見義勇為不僅僅是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推崇和擁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
見義勇為的法律定義。嚴格來說,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之中,并沒有對見義勇為的明確定義,只能夠在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中找到相關的內容。例如2005年《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條例》規定:“見義勇為指不符特定職責的公民,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斗爭的行為”。2007年《山西省見義勇為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中稱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為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和搶險、救災、救人,事跡突出的行為”等等。應當說,這些定義的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對見義勇為行為的高度概括和列舉。按照見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個方面。一種是制止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另一種是各類搶險救災行為。雖然這種列舉的方式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但是卻不能符合法律定義的要求。依據民事法理的規律,筆者認為應當將見義勇為定義為:見義勇為應該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合乎正義的行為。
二、見義勇為行為面臨的民法問題
正是因為法律層面、社會層面再加上人情冷漠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前社會對見義勇為的保護力度和獎勵力度不夠,甚至還發生家屬責怪見義勇為者不夠盡力等事件,導致了在國家、集體財產或公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多公民并不愿意實施見義勇為的行為。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給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原則帶來嚴重損害,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僅從現階段我國民事法律制度角度分析,民法對公民見義勇為行為法律定性不明確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缺失是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為了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國民法制度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一般人們對見義勇為的行為認定都是從自己的主觀看法來認知的,很少有公民對見義勇為的法律定義有較為明確的認識。正是因為缺乏從法律角度考慮何為見義勇為,所以很多見義勇為行為甚至引發了民事糾紛,本應由法律調節和規范的行為卻演化成為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尤其是目前我國法律對如何調整見義勇為者與被救助人之間的法律糾紛尚無明文規定,從現有的民法角度上看,見義勇為行為有一定的法律依據,導致在現階段社會之中,見義勇為者卻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為了保護見義勇為公民的合法權益,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的民法制度體系。比如2019年上半年的一則新聞再次引發人們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熱議,福州一男子見義勇為被指傷人遭拘留13天,或將面臨刑事指控。網友紛紛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大多認為福州公安的做法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見義勇為者反而要收到懲罰,施暴者反而成為了受害者。由此,也引發了社會對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問題探討與研究。
三、見義勇為的法律構成要素
(一)見義勇為的行為主體是自然人
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于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后所采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二)見義勇為者須實施了救助行為
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后果的一切行為。上文已指出,這種行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同違法行為作斗爭,另一種就是在災害發生時的救助行為,這兩種情況一般都是出于較為危險的情況以下,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但對制止者來說,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三)見義勇為行為并不是法定義務
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也就是說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并不是非要救助的關系,所作的行為也不是法定義務。比如贍養人對被贍養人之間就存在法定的義務,贍養人對被贍養人做出的行為就不能被稱之為見義勇為。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么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行為人做出見義勇為的行為,必須完全是出于較高的個人道德素養,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四)行為人主觀意愿的積極性
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并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愿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準。如果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其實是關乎個人利益的,那么其行為就不能為稱之為見義勇為,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那么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比如企業員工對企業進行救火,這是關注到員工的個人安全,并且員工有保護企業財產不受侵害的責任,所以這不屬于見義勇為行為。
四、對完善我國現行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行為的建議
(一)深刻認識法律層面的主要保護缺陷
要完善我國現行法律保護見義勇為的行為,首先要深刻認識到現階段我國法律制度對于見義勇為行為保護的相關規定主要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如此才能對癥下藥,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現階段的首要問題是,一是見義勇為行為保護沒有被列入法律層面之上,只是在部分地方法或者社會公約中見其身影,所以其缺乏法律上的權威性和正統性,給之后的各種判別也帶了一定的難度。比如在具體司法實踐中,見義勇為案件的審理往往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給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性造成嚴重影響,也引發社會熱議。比如文章前部分提到的福州見義勇為反被拘的事件,在其他地方審理,可能又會出現不同的審理結果。在福州公安的微博下面,有不少網友三問福州公安“何為公信力?”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另外,目前各地對見義勇為的賠償缺乏統一的標準,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力過大,對于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及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是不利的。
(二)設立見義勇為專門性法律制度
筆者建議相關部門將設立專門的見義勇為法律制度納入立法計劃之中,進行嚴密地立法論證和調研。從法律定義,概念,單位,賠償標準,獎勵標準等方面,做出統一明確的規定。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法律保護水平,提高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符合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進一步完善現階段法律規定。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要為出臺專門的見義勇為保護法作出必要的準備以外,還需要對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
(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弘揚傳統美德
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著相互扶助或關懷的協作關系,見義勇為行為,就是這種社會生活關系的一種高尚行為。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應該是不能被拋棄的美德,但現在不少社會問題引發了人們對“老人摔倒扶不扶”“路人落水救不救”等行為的反思。這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缺陷,也是社會責任在缺失與淡泊的側面反應。我們需要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作為法律規定的完善和補充。例如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開展見義勇為先進人物評選等,提高社會認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實現見義勇為代償。在全社會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民族進步,國家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四、結語
以往我們對見義勇為行為多采取精神鼓勵,從思想和道德上作出評價,而從沒有在民法上去分析和研究。隨著法治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法制觀念的不斷加強,為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氛圍,需要不斷完善我國法律層面的制度規定,在制定見義勇為行為獎勵和保護條例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將見義勇為的行為作民法上的透視和再認識,以找到它在法律上的準確定位,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發揮法律特有的社會功能,更好弘揚見義勇為行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
參考文獻:
[1]曾大鵬.見義勇為立法與學說之反思——以《民法通則》第109條為中心[J].法學論壇.2007(2).
[2]郭秋菊.見義勇為行為的民法調整[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
[3]張順敏.見義勇為者受損民事補償問題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院報.2010(12).
[4]韓玉方,惠林法.從法律角度正確認識見義勇為[J].法制與社會.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