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
摘 要:晉式青銅器肇始于西周早期,以門類繁多、造型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尤其在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晉國青銅器兼容并蓄、特色鮮明,被后人譽為“晉系青銅器”。晉系青銅器的器身上多數沒有銘文,紋飾多樣,從表面上看客觀地再現了晉系青銅器的藝術特征,其實它所具有的“標準化”風格,這才是晉系青銅器最大的藝術特點。“標準化”風格與晉國文化一脈相承,集中反映了晉國的興衰歷程。本文試從晉系青銅器發展的文化背景入手,回顧晉國發展史,結合晉文化的文化屬性和淵源,分析總結晉系青銅器的標準化風格和特征,并探究其文化意義。
關鍵詞:晉系;青銅器;標準化
一、淺析晉系青銅器標準化風格形成的歷史因素
(一)晉國歷史簡述
一段文化或者文明的產生都不開強大國家的支持,國家在文化發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晉系青銅器之所以流傳并被后世所效仿,形成獨到的“晉系風格”,其中之緣由必然離不開其所屬國---晉國。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晉國鼎盛時期,地域遼闊,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山東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晉悼公時期的晉國物產富饒、國力鼎盛,延續了晉國百年的霸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晉平公以后,卿大夫勢力逐漸增強。晉國形成強大的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六卿之間斗爭激烈。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滅亡。
晉國出現一直到戰國的三晉再到秦滅三晉,文化的發展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從晉國始封的河汾之地,到三晉鼎盛時期的中原,地域上只是擴張而基本沒有遷移。同時,三晉是由晉國的各卿分離而來的,文化傳統上沒有斷層,沒有顯著的變化,因此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清晰的文化發展脈絡,“晉系青銅文明”成為中國青銅文化史上光輝的一頁。
(二)晉文化的包容性
晉文化,是先秦時期晉人所創造的一種區域性文化,是一個開放的、融合的文化體系,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的文化特征。空間上包括晉及三晉統治的所有疆域。
晉文化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但從來不固步自封,從來不拒絕外來文化的合理因子。叔虞封唐時,山西是殷商舊國之地,商文化非常豐富,所以早期的晉文化乃植根于殷商遺民文化。后來以叔虞集團為代表的宗周文化與殷商遺民文化,以及周圍的戎狄文化不斷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最初的晉文化。
晉國文化具有十分濃厚的包容性。首先,它傳承了優秀的商文化以及宗周文化,融化吸收殷商遺民文化、戎狄文化的優秀成分。軍事上侵略附近倗國、虞國等國家,吸收其氏族的文化,繼承了各民族的文明,表現出強大的民族包容性。晉系青銅器是晉文化的源頭,晉系青銅器在漫長的演變進程中,形成特有的器型與藝術風格,一方面是不同的文化因素對晉系青銅器沖擊下的結果,是文化交融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晉文化所持有的文化包容性對晉系青銅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開辟了道路,二者共同構成了晉系青銅器復雜而輝煌的演進過程和發展軌跡。
二、簡述晉系青銅器的“晉系”風格和特征
晉式青銅器多數沒有銘文、紋飾多樣化等,從表面上看客觀地概述了晉式青銅器的藝術特征。其實,這些藝術特點的本質背后,是晉式青銅器所持有的一種“標準化”風格,這是它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中國青銅器的演化過程中,青銅器形制與紋飾的發展在戰國中晚期形成了一個定制,這個定制就是來源于西周以來逐漸發展的晉式風格。
(一)器具組合多樣,器形單一。晉系墓葬隨葬品組合進入東周以后逐漸復雜化,禮器減少,實用器增多。從單一器形看,以鼎為例,這時的鼎均為三只足,圓弧形器腹,兩個附耳,三個鈕的蓋或頂部帶有捉手的蓋,造型勻稱大方。
鼎足部的變化同兩周其他地區或文化青銅鼎足部變化基本保持一致,即柱足到獸蹄形足。較早的樣式為柱足的足跟部變圓粗,其足底尚未形成馬蹄形樣式。春秋中晚期馬蹄狀較為明顯,并且足截面呈半環狀。同時有些受到楚系青銅器影響的鼎,其足部出現外撇,但流行時間短,外撇的樣式又開始向內收斂。
鼎見于晉系青銅器中,具有地方文化因素。鼎雖然在晉器中出現,但并沒有流行起來,可以看作晉文化多樣性的產物,后世中國傳統鼎型其實就是源于這個式樣。
(二)紋飾形式繁縟,構圖單調。晉系青銅器上的龍紋、鳳紋、蟠螭紋等,都極其繁縟。但是復雜的器物紋飾幾乎都由某一模塊連續復制成紋飾范,然后組合而成,最終形成了二方連續與四方連續紋飾構圖的時尚。
同時,流行于晉系青銅器時期的紋飾類型,如動物紋中的獸面紋、交龍紋、竊曲紋、蟠璃紋;植物紋樣中的幾何紋、梅華紋還有麥穗紋;幾何紋中橫鱗紋、垂鱗紋、掏索紋、渦紋等等,都為后世青銅器紋飾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啟迪,奠定了基礎。
(三)鑄造工藝統一。晉系青銅器的鑄造原料遵循著銅、錫、鉛穩定的三元合金配比規律;圓形器身的分范工藝上,形成了三分弧面的定型方法。這些都為其后冶金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青銅史上,晉系青銅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晉國與后來的三晉是兩周時期強大的諸侯國,所以晉系青銅器可以作為中國青銅時代鑄造工藝的完整標本之一。
三、晉系青銅器標準化風格的影響和意義
晉文化形成以后,對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十分強烈,導致東周時期整個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形制、紋飾等諸多方面趨于共性,對后世青銅文化起到了不小的影響。文化間的相互融合影響,不斷更新、淘汰著劣等文化,從而形成了燦爛文明的晉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個分支。
晉國前后600余年的歷史,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環境下,晉國鑄造了數以千計的青銅器精品。晉系青銅器門類繁多、造型多變、工藝先進、風格獨特,尤其在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晉國青銅器兼容并蓄而又特色鮮明,被后人譽之為“晉系青銅器”,成為中原青銅器的杰出代表和典范,廣為流傳。晉系青銅器的藝術理念和鑄造技術皆開當時藝術變革風氣之先河,它以中原風格為基礎,吸收北方和南方,各國各民族優秀文化因素,形成獨特的藝術面貌,自成體系,為后世青銅藝術的發展奠定了諸多方面的基礎,成為中國青銅工藝發展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其“標準化”風格更是為中國后來的青銅工藝發展提供了諸多參考。
參考文獻:
[1]《燦爛的山西青銅文化》新晉商報,2011年
[2]韓炳華《晉系青銅器文化因素研究》山西大學,2005年
[3]李治益《晉系青銅器的發現與賞鑒》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