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潤潤
摘 要:違約方是否享有解除權,從利益平衡原則、效率違約理論來論證其理論基礎;違約方享有解除權作為一項特殊制度,仍然有必要在違約的主觀狀態(tài)以及債務標的物的種類上進行限制,方便司法實務在具體案件中的運用。根據(jù)檢索具體案例,總結出違約方享有解除權和不享有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做法。
關鍵詞:合同解除權;違約方;善意違約
一、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理論基礎
(一)賦予違約方解除權才能平衡雙方利益
筆者認為不能一概的認定違約方是過錯方,而不保護其利益,要想使違約方的利益達到平衡,應當使其從這種合同僵局中釋放,即賦予其解除權。有學者認為,一方違約后,法律給守約方賦予合同解除權,此時雙方當事人處于利益平衡的狀態(tài),但是在守約方持續(xù)不行使合同解除權時,違約方遭受損失,此時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就是失衡的狀態(tài),而且違約方在此時也沒有可以救濟的措施,那么該如何處理才能使雙方利益再次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綜上,雙方利益失衡狀態(tài)抑或是違約方救濟的缺位使得賦予違約方解除權具有了現(xiàn)實可行性。
(二)效率違約理論的支持
雖然效率違約與傳統(tǒng)的違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效率違約所追求的目的與違約方應當享有解除權的內(nèi)在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通過論述效率違約內(nèi)在追求的交易效率、避免資源的浪費等來進一步證明賦予違約方解除權是符合我國合同法的內(nèi)在價值的,由此進一步為違約方享有解除權提供了正當性的基礎。
1.效率違約符合效率價值。效率違約是以理查德·A·波斯納為代表的美國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提出的一種違約理論,在英美法系國家較為常見。效率違約,又稱“有效益的違約”是指違約方從違約中獲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違約方做出履行的期待利益。經(jīng)濟分析法學派的觀點是凡對一方當事人來說,其違約的效益高于履約的效益時,就應鼓勵其違約,由此可以看出,效率違約追求的是增加利益,將效率置于第一位。
2.效率違約理論并非是不道德的。對于效率違約,一直爭議不斷,肯定者認為其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否定者質(zhì)疑效率違約不道德及其本身是否有效率。筆者認為,效率違約是當事人自己的選擇,無需用道德和非道德來衡量,應當考慮的是效率違約是否符合合同法的價值追求,有何具體缺陷,而不是通過非道德來否定一項法律制度的設置。關于是否賦予違約方合同解除權也應如此考慮。
二、對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限制
(一)區(qū)分善意違約和惡意違約
一些學者認為,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條件之一是違約方主觀上的無惡意,筆者贊同這種觀點,確定違約方是否享有解除權時要明確區(qū)分善意違約和惡意違約,不能將兩者一概而論。如果只是籠統(tǒng)的將合同法定解除權賦予違約方,那么肯定會誘發(fā)違約行為,然后通過行使解除權使合同權利義務關系歸于消滅,此時賦予違約方解除權就相當于設置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讓違約方逃避履行合同。
(二)區(qū)分單方違約和雙方違約
單方違約的狀況下要區(qū)分惡意違約和善意違約,具體論述與前文一致,就不在此贅述。雙方違約的情況下,崔建遠教授認為一方當事人甲違約的場合,就其違約這方面排除其解除權具有正當性;但在相對人乙違約時,再排斥甲解除權,就有違公平正義了。只要乙違約的事實符合解除權產(chǎn)生的條件及行使條件,就應當承認甲的解除權。筆者認為,在雙方違約的情形下只能賦予一方當事人解除權,首先判斷違反的是何種合同義務,然后可以根據(jù)王利民教授的觀點即根據(jù)合同義務分配情況、合同履行程度以及各方違約程度大小等因素,綜合判斷解除權由哪一違約方享有。如果一方違反主給付義務,而一方違反從給付義務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則處理辦法同上。
(三)債務標的物為非特定物
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條件應將債務標的物限制為非特定物,如果是特定物,那么在合同解除后守約方就完全不能在進行交易,開始訂立合同的目的也無法實現(xiàn),因此,這時為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就一定不能賦予違約方合同解除權。
三、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司法實務操作
關于違約方是否享有解除權的問題,理論界和實務操作存在著不同的狀況,筆者通過對案例檢索說明實務中的操作方法,進而對法院支持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理由以及不支持的理由進行分析說明。
(一)肯定違約方的解除權
在關于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案例中,有一個重要案例---“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合同糾紛案”,根據(jù)判決可知,雖然賦予了違約方解除權,但是違約方仍然承擔了經(jīng)濟賠償,所以違約方享有解除權并不是單純的享有,作為過錯方仍然要承擔責任。該案件的判決為接下來違約方解除權的享有奠定了基礎,支持在特定條件下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學者也有很多,比如王利明教授,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承認違約方享有合同解除權,否則會有權力濫用的危險,但在特殊情形下,可以認定違約方享有解除權。
(二)否定違約方的解除權
在一項面向?qū)徟袉T的調(diào)查中,認為違約方?jīng)]有解除權的仍占63%,由此可知,在實務界不支持違約方享有解除權的仍然占大多數(shù),經(jīng)過案例檢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上海常州大娘水餃餐飲有限公司與顧忠瑛房屋租賃合同糾紛的審判監(jiān)督民事裁定書中,明確不支持違約方享有解除權。關于違約方是否享有解除權的問題,僅在《2015年廣東高院民二庭關于商事審判疑難法律問題的解答》中明確給出答復:“法律并沒有賦予違約方合同法定解除權,除非雙方有明確的約定,對于違約方解除合同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參考文獻:
[1]陸涵緣:《違約方合同解除權問題研究》,浙江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2]李克武:《效率違約論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讀波斯納的<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載《江漢論壇》,2004年第6期;
[3]楊宗仁,程方偉:《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主體》,載《人民司法》(應用),2016年第25期;
[4]陸小球:《違約方合同解除權探究》,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5]崔建遠:《完善合同解除制度的立法建議》,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6]王利明:《民法分則合同編立法研究》,載《中國法學》,2017年第2期;
[7]“新宇公司訴馮玉梅商鋪買賣合同糾紛案”的案情和法院判決來源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06ea70101dh80.html,訪問時間:2018年12月20日;
[8]《2015年廣東高院民二庭關于商事審判疑難法律問題的解答》,載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4bc6a880102x1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