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經華
摘 要:隨著國際貨物運輸的發展,其作為一種典型的商事活動給合同相對性原則帶來一些困擾。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會使得法律適用的結果與商業實踐脫節,從而嚴重影響海上貨物運輸甚至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在此背景下,各國法律以及相關國際公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試圖解決上述困擾。
關鍵詞:合同相對性原則;突破合同相對性
一、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基本內涵
(一)合同法律關系主體的相對性
從主體的角度來觀察,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內涵表現為主體的相對性。這里的主體是指合同的締約當事人。因此,只有締約當事人之間才能互相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不能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及訴訟。
(二)合同法律關系內容的相對性
當事人相互所涉之權利義務為實體法上的權利義務,違反此義務或權利可經由訴訟方法來促其履行,亦即享有訴權。而此種訴權之享有是以在實體上法享有權利及義務為先決條件。
(三)合同責任的相對性
對于責任相對性的含義,王利明教授作了詳細的分析,他指出“違約責任的相對性,是指違約責任只能在特定當事人之間發生,合同關系之外的人不負違約責任,合同當事人也不對其承擔違約責任。
二、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反對和突破
(一)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反對理由
(1)合同相對性原則可能會使得合同當事人的真正意思不能實現
此種觀點認為,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的共同真實意思可能就是給予第三方利益。這種利益既可以是贈與財產,也可以是賦予第三方免責事由以對抗合同當事人對其提起的訴訟。假如第三方不能主張此種權利,則合同當事人的意圖就不能實現,那么合同法促進交易的功能將受到損害。
(2)合同相對性原則可能導致違約方不當得利
前文提及,有觀點認為如果允許第三方根據合同起訴,但是同時由于第三方不是合同當事人,不會因違約而承擔責任,這就會導致權利的失衡,對允諾人不利。但是反對者卻認為合同相對性原則實際上導致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會使得允諾人不當得利。因為,允諾人通常可以從受諾人處完全實現其合同權利,而不需從第三人處獲得滿足。一旦其權利得到實現,如果此時允諾人不履行其合同義務向第三人為給付,則由于受諾人沒有任何損失,其不能起訴允諾人要求實際損失,而第三人雖遭受損失但不是合同當事人,其亦不能起訴允諾人,那么允諾人明顯獲得了不正當的利益。
(二)合同相對性原則在國際貨物運輸合同中的突破
(1)提單持有人對承運人之訴權問題研究
我們知道在現代國際貨物買賣中,大量使用CIF和CFR合同。在這種合同下是由賣方作為托運人與承運人簽訂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買方不是運輸合同的當事人。在賣方托運貨物后,其將從承運人處獲得提單作為結匯單據,之后賣方向銀行提交提單,根據信用證取得貨款。提單最終流轉到買方手中,此時買方即為提單持有人,那么此時持有提單的買方享有什么樣的權利呢?我國《海商法》第78雖規定“承運人同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定確定。”但是該條并未表明提單持有人、收貨人權利義務的來源、性質,導致了我國理論界以及司法實務界對此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幾種不同觀點和學說。
1.代理說。即認為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和收貨人或者提單持有人訂立的,而
具體簽訂合同的托運人只是作為收貨人或者提單持有人的代理人行事。
2.法律規定說。該說主張提單持有人的權利完全源于法律基于運輸合同的特性,即收貨人和提單持有人的特殊地位,而作的特別規定。
3.轉讓說。此說認為,當托運人將提單轉讓于第三者收貨人提單持有人時,提單所證明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也隨之轉讓。這種觀點受到我國理論界的廣泛認同,并且被司法實踐廣泛采納。
4.為第三人利益合同說。此種觀點認為,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是托運人為收貨人利益而訂立的合同,即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前文己經述及,大陸法系各國普遍承認第三人利益合同,這是對合同相對性的極大突破。
(2)提單轉讓后托運人的訴權問題
在CIF買賣合同下,由賣方與承運人簽訂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當賣方向承運人交付貨物后,會取得承運人簽發的提單。當提單轉讓之后,提單即成為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最終證明。那么此時,作為托運人的賣方,還享不享有運輸合同下對承運人的債權以及由此而生的訴權呢?此問題涉及到提單轉讓后,托運人地位問題。我國《海商法》對此未作規定,導致了司法實踐的混亂,以及理論上的爭論。對于提單持有人權利來源持合同轉讓說的學者自然認為,由于提單轉讓使運輸合同轉讓于提單持有人,作為原合同一方的托運人在提單轉讓之后不再享有合同債權。1997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某一上訴案件中判定“當上訴人將承運人簽發的清潔提單流轉收貨人后,貨物所有權也同時轉移給收貨人,收貨人憑正本提單提貨是其向承運人主張物權的表現。因此,該提單項下發生的貨損貨差也只能由收貨人向承運人索賠。”此判決顯然也是受了轉讓說的影響。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也有相反的判決。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國法下,提單轉讓后托運人的地位問題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導致了司法實踐的混論局面和理論上的爭論不體,因此《海商法》有必要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
三、小結
國際海運合同法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海商法》自頒布以來,我國的海運實力有了快速提高,現已躍居世界海運大國和海運強國之列。但是,《海商法》在制定之時,由于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和法律環境的影響,人們對相關國際海運公約的理解尚不夠透徹,較之當時的其他海運大國的立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修改《海商法》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在修訂《海商法》時,應該適度借鑒相關國家的立法和國際公約中的合理成分,使我國的海商立法進一步體現出時代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李緹緹.國際貨運代理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2]劉海,韋穎.淺談無船承運人與國際貨運代理人的區別[J].珠江水運,2006,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