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琦
摘 要:葉紹鈞筆下的現實主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而是一種更加溫和、平靜的現實主義——“平民”現實主義。他在書寫對象的選擇上,避開了文學作品中普遍的“極端人物”轉向到普通人物;在書寫內容的選擇上,定位于灰色、平庸的人物及其灰色、矛盾的生活;在書寫主題的選擇上,傾向于灰色、隱晦的價值趨向悖逆于忠奸善惡的時代主題。
關鍵詞:《潘先生在難中》、“平民”、現實主義、灰色市民形象
一、緒論
葉紹鈞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個十年中,是從事白話小說創作時間最早、創作數量最多、創作語法結構最嚴謹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葉紹鈞的積極評價有很多,沈從文就在《論中國創作小說》中指出:“葉紹鈞的作品,是比一切作品還適宜于取法的”,“認識一個創作應當在何種意義下成立,葉紹鈞的作品,在過去,以至于現在,還是比其他作品為好?!鄙踔吝€有評論家認為除魯迅外無人可與之抗衡。與此相反,對葉紹鈞負面評價也不在少數,如魯迅所言:“葉的小說,有許多是所謂‘身邊瑣事’那樣的東西,我不喜歡?!本C觀前人之所見,持正面評價者多關注于葉紹鈞樸實淡雅的創作風格、平淡沖和的創作態度、嚴謹完善的語言語法結構;持負面評價者則將批評的矛頭對準了其平凡、灰色、細微的取材。朱自清認為“如實地寫”是葉紹鈞的創作態度,并把他的小說創作定義為“生存狀態小說”,這恰當地揭示了葉紹鈞的小說以現實生活為立足點,創作風格傾向于現實主義的特色。本文將立足于《潘先生在難中》,對其中的主角“潘先生”進行形象、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同時對這部小說的思想價值和創作風格進行探討,進而對葉紹鈞的“平民”現實主義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潘先生的灰色人物形象
潘先生的出場就是在逃難中,他要帶著家人逃離可能會受戰亂影響的家鄉。他把妻兒安排好后又無意得知他的上級——教育局長發表了照常辦學的“演說”,他立即告別妻子甚至不顧妻子的挽留,“‘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頗懷著鄙薄的意思。然而他又總是擔心,自己和妻兒的安慰,作者將他的心理刻畫地淋漓盡致:“他于是這里那里探聽前方的消息,……即根據著盤算對于自身的利害。”如果說水深火熱的底層群眾是黑,榮華富貴的上層人士是白,而與潘先生相似的這一類人卻恰好處在這兩者之間,他在灰色地帶。他沒有只手遮天的能力,也不會絕望到無法生活,他是中間地帶的灰色人物。
潘先生固然不是英雄,他膽小、投機、懦弱、好面子、患得患失,但他也非大奸大惡之人:他愛護妻兒,對事業有責任心,有時候也會表現出大膽。他的患得患失正是普通人在非常狀態下的自然反應,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讓人倍感親切,就像我們身邊的人的日常行為,“潘先生”可能是你的同事,可能是你的父母親戚,可能就是你自己。現實生活中歌頌的純英雄式人物和窮兇極惡的人物都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像葉紹鈞筆下的潘先生這樣,他們是矛盾的混合體,他們有缺點但他們也不缺乏優點,他們不能單純地用“好”與“壞”、“善”與“惡”來形容,尤其是在道德層面上,他們不是善良到一塵不染的純白,他們也不是浸泡在奸惡的大黑染缸之中,他們屬于灰色地帶。
三、主題思想上的灰色地帶
葉紹鈞在《潘先生在難中》的書寫中已經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自己主觀色彩的沁入,讀者很難通過作者的筆觸感知到他對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的褒貶喜惡。毫無疑問,這是作者有意而為的,他不想利用預先的設定對讀者故意進行引導或者干涉。潘先生是第一主角,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我們對他不必做太高的要求和太刻薄的鄙夷,他不會是舍生取義的英雄,他也不會做出令人發指的惡事。我們認可他的普通、平庸,但同時不能以此為常態,放縱自己變得更墮落和麻木。葉紹鈞不是要通過這篇小說對這一類普通的人進行諷刺或是贊美,他只是要記錄在他的時代有這樣一個普通群體,記錄他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描寫生活,刻畫生活,這正是他的寫作目的。他筆下的潘先生只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平民群體,潘先生的故事正是葉紹鈞灰色主題思想的承載體。
如果說魯迅筆下揭示國民劣根性的主題思想是黑,沈從文筆下絲毫不受外界干擾的主題思想是白,葉紹鈞便恰好處于其中,他是灰。他要借這個主題告訴大家除了黑與白,中間還會有一個過渡地帶——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
四、葉紹鈞筆下的平民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要求創作要能夠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運用廣為人知的理論同時還要含有一定的歷史性。葉紹鈞筆下的小說與現實主義的理論內涵稍有差異,他筆下的現實主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而是一種更加溫和、平靜的現實主義——“平民”現實主義。在書寫對象的選擇上,避開文學作品中普遍的“極端人物”轉向到普通人物;在書寫內容的選擇上,定位于灰色、平庸的人物及其灰色、矛盾的生活;在書寫主題的選擇上,傾向于灰色、隱晦的價值趨向悖逆于忠奸善惡的時代主題。主角的平民化,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讀者和書中人物的心理距離,讓讀者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體驗。
葉紹鈞在小說創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直接生活感受和生命體驗融進了作品,力圖對傳統和習慣的宏大視野進行縮小、限定,把自己的作品擱置于更為平和、普通、接觸面更廣的環境之中。通過“小事”、“小人”、“小情感”的現實化、平實化、簡單化、客觀化書寫,傳達出自己的思想,這就是他筆下獨具特色的平民現實主義。
參考文獻:
[1]錯位的批判:一篇缺少同情與關懷的冷漠之作——重讀葉圣陶的小說《潘先生在難中》[J].張福貴.文藝爭鳴,2004(05):51-53.
[2]弱者批判與知識分子的道德要求——也談對《潘先生在難中》的理解[J].賀仲明.文藝爭鳴,2004(06):68-69.
[3]重新認識葉紹鈞小說的文學史地位.閻浩崗.《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
[4]沈從文.論中國創作小說[EB/OL].http://www.sohu.com/a/215277356_779799,2018-01-07.
[5]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655.
[6]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1:655.
[7]葉圣陶.潘先生在難中[M].鳳凰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南京,20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