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黎
摘 要: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在黑格爾思辨體系的基礎上實現了超越,通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其最顯著地進步性主要表現在“二重性”和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上,并且在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今天,馬克思辯證法還與時俱進體現出寶貴的時代光輝,為社會指明前進道路。
關鍵詞:馬克思辯證法;批判;時代精神
一、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批判
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中精神自我推動和創造的非批判性進行了揚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集中批判了黑格爾把本質從自然之中翻轉到精神之中以及黑格爾批判的辯證法卻導致了非批判的結果這兩方面。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蘊于精神之中,現實的矛盾對象被黑格爾抽象成精神中的概念,通過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第一次否定完成自身本質到外在對象的異化。“自我意識中的本質變成了主體的對象,通過對對象異化的揚棄,克服了這種對立,使對象中的本質重回到主體之中。主體設定的對象消失了,自我意識實現了絕對的統一。”這里所說的對象是經意識設定的產物,馬克思否定黑格爾關于本質性的力量存在于精神中的觀點,認為辯證法的對象不應該是正在消失的意識,而是現實中的對象。除此之外,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批判的辯證法導致了非批判性的結果。一方面,黑格爾辯證法在否定之否定的批判形式中克服主客的對立,但是由于其唯心主義本質,對現實矛盾進行抽象后,辯證法對矛盾的統一只作用于精神層面,對現實世界并未造成任何影響,只是虛假的批判運動。另一方面,自我意識是沒有對象性的存在物,只不過是外化了的主體本質,具有封閉性和自為性。在對自我意識的批判和否定中,不存在發展的環節,只具有批判的形式,因此造成最終的批判結果成為對否定對象的肯定確證。
二、馬克思辯證法的進步性
一)具有分離的“二重性”
馬克思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在于馬克思辯證法表現出分離的“二重性”:即“生成性”原則和“存在性”原則相互獨立。馬克思把“生成性”原則從精神領域擴充到創造性實踐領域,并將其作為人與自然的現實基礎。馬克思在“生成性”原則的基礎上明晰了“存在者存在”原則。只有存在者保留存在的規定,才有否定的對象。馬克思通過“感性存在性”去論證“現實生成性”:“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馬克思辯證法的前提。對“存在者存在”原則的堅持,體現了辯證法中的三種確定性思想,即現實的確定性、思維的確定性和理想的確定性。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首次明確提出“人的存在優先性”,這種現實的確定性成為馬克思辯證法的起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最終超越必然王國達到自由王國,馬克思通過實踐,追求現實的“善”,就是辯證法理想的確定性。
二)對“思存”關系的重釋
辯證法能夠從不同維度去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黑格爾認為,一方面存在的本質與歷史只是其概念體系中的一部分,是在邏輯必然性的規約下的;另一方面,歷史是精神的自我展開方式,只有思想外化為現實,才能開始具有客觀性。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辯證法中,重新詮釋了邏輯學、辯證法和認識論三者的一致。他從思維的客觀性出發,表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的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相比于黑格爾思辨體系,馬克思辯證法在思維客觀性角度的進步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思維客觀性的來源不再是抽象,而轉向通過實踐的現實物質力量;另一方面以客觀的現實為立足點,對思維的正確性和能動性進行確證。“在馬克思的意義上,‘抽象理性’是根源于‘抽象存在’的抽象。因而,馬克思的辯證法就遠不止對‘抽象理性’的批判,而是通過對‘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的雙重批判,達到思想的和實踐的雙重批判。”
三、馬克思辯證法的時代性
一)社會主義革命對辯證法本性的證明
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矛盾激烈,體現出斗爭性,因此中國共產黨合理運用馬克思辯證法的斗爭性方面內容,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獲得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堅持斗爭性為指導的實踐,非但沒有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反而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對于馬克思辯證法不僅要做到深刻理解,還必須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正確理解不同時期辯證法的不同形態,才能解決現實矛盾。另外,新的時代對于馬克思辯證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并使我們對馬克思辯證法進行反思,明確斗爭性并不等于辯證法,辯證法的本性在于革命性和批判性。
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依據
辯證法的本性引導我們從不同階段和具體條件的核心問題出發,對現實世界進行批判、革命和建設的社會實踐。舊的矛盾已經不復存在,新的時代任務在于創造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現實條件,這一任務本身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在革命方式的選取上,基于當前社會實踐目標和實踐形式,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從注重斗爭的老觀念中走出來,將目光落在注重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上來。無論是經濟的發展,生態的保護,和諧社會的營造,其本質都沒有離開馬克思辯證的最根本主旨,即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這也是辯證法本身根據歷史發展而自覺進行的揚棄,都是其辯證本性在現實世界中的貫徹和落實。
三)為全人類的共同發展提供科學解釋
馬克思指出了理想社會的基本狀態,即人得到全面發展,社會和諧。他在《共產黨宣言》中談到“聯合體”,并指出:“代替存在著的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必須在對理想社會探索的進程中堅持馬克思辯證法中的和諧內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蘊藏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對于已出現和潛在的危機需要加以清醒的認識,并找尋合理的解決方法。馬克思辯證法對于全人類來說是反思全球化利弊的一種具有現時代意義的思維方式,通過深刻的反思,人類對于和諧生存、和諧發展的覺悟得到豐富和提高,也給馬克思辯證法的和諧內涵增添新的時代性內容和活力。
參考文獻:
[1]沈昊坤.馬克思辯證法初探[J].中共石家莊市黨校學報,2010,(12):11-1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孫正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