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涯
【摘要】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利用好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不知不覺地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從而達到語文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優化 課堂 教學 學生 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63-01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一節課內都能保持充沛的精神聚精會神聽老師講課,并完全掌握教師在40分鐘課堂所傳達的知識是有較大難度,畢竟在一節語文課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太多。為了讓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接受到更多的知識,我覺得教師按照現有教材、教學教法以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下,有選擇地運用好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激發起學生樂于學習,那么他們的課堂學習效果就有了,語文素養自然會提高。
一、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敢于表達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是閱讀、感悟、欣賞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給機會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讓學生都有想說的欲望,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有選擇地運用教學方法,下面說一說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幾種形式:
1.創造情景教學,根據課文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來進行。(1)課本劇形式表演法。在學習《將相和》一文時先讓學生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再進行表演,通過比較表演者的表情、語氣去揣摩藺相如的不畏強暴、機智勇敢、深謀遠慮......通過表演這種生動活潑、具體可感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2)即興表演形式。在《小嘎子》一文中可采用即興表演形式進行情景教學。請兩個同學充當演員,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兒,演一演他們摔跤的過程。班上其他的學生就是導演,在談下觀看他們的演出,對照課文的詞句,看看他們是不是準確地把兩個人物的每一個動作和摔跤的經過都表演出來。通過學生的即興的演、導,學生就能更好理解嘎子和胖墩兒這個人物。
2.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心。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文章的字詞句表現出來,滲透了作者的情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文章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生活中相似的經歷,讓其置身在其中,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
3.利用藝術想象,補課文空白之處。《白楊》一文中寫到爸爸“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爸爸并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以及課文最后一段并沒有寫出爸爸在想些什么,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爸爸的兩次沉思各是什么,為什么最后會露出微笑?”進行思考,讓學生想象一下爸爸心中所想的是什么。這些“空白”處,正是“無字之處”、“無聲之處”。教師利用好課文的“空白”處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學生的看法理解會各有不同,但是,只要學生的看法不脫離主旨的,就應該給予鼓勵。學生的想象不僅填補了課文空白之處,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二、“聽說讀寫”教學,“和諧靈活”有效地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提出: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聽、說、讀、寫,這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聽和讀是吸收,說和寫是表達。例如在學習如何縮寫時,教師把《景陽岡》一文作為訓練素材時,可以讓學生先聽錄音朗讀,當然在聽之前教師應明確聽的要求,讓學生做好聽的準備,聽完后,根據聽前的要求進行說,課文里出現哪幾個人物,地點在哪里,發生什么事,也可以讓他們說說自己在聽的過程記住哪個詞、哪句話,然后讓學生根據聽到的信息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有了之前的聽、說做準備,學生已熟悉課文的內容,對文中的詞語和句也基本掌握了,這時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縮寫,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對怎樣縮寫文章就做到了心中有數。
又如學習《釣魚的啟示》一課時,課文提倡的誠實守紀、不為名利所惑等道德品質,都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在教學理解文意時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關鍵詞,反復讀,深入思考。用減詞朗讀法朗讀,先讀一讀原句,再把文中的“得”“不容爭辯”“慢慢地”“依依不舍”字去掉后讀一讀。通過對比讀,學生從“得”“不容爭辯”字感受父親態度的堅決,從“慢慢地”“依依不舍”體會“我”矛盾的心理和實踐道德的決心過程。在教學中老師講得再好,也沒有書上寫得好,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好讀這個方法,用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中理解文章。
三、結合課文內容,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提到:“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教師要加強在各個環節的指導作用。”例如學習到有趣的漢字時,要求學生留意大街小巷里的廣告牌,看一看廣告牌的廣告詞是怎樣寫的,看一看公園里的提示語要是怎樣寫,收集大街小巷里那些錯別字。讓學生把這些收集到的材料以手抄報的形式和同學互相交流、分享。由于學生參與了活動,對學習有了興趣,在梳理、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會修正、完善,從而達到學習效果。
生活處處是語文,生活時時有語文。讀書看報,我們感受到語文的存在;走到大街小巷,看琳瑯滿目的廣告,聽到人們討論交流聲我們感受到語文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書本的知識,也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不僅在書本里學習語文,更應該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應用在生活中,能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提高語文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李小慶.淺析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及途徑[J].新課程(小學版).2010(9).
[2]仁洛.激發語文課堂生命力的方法和策略[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4年4期.
[3]姜繼巖.語文教學的小技巧[J].讀與寫(上,下旬).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