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
摘 要: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屬于民事法律關系上的無效合同。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涉及的是問責、追責,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監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的今天,反腐任務依然嚴重,本文結合民事法律與刑事法律,從法理的角度為我國反腐敗工作提供另一個思路。
關鍵詞:無效合同;國有資產流失;反腐問責
一、無效合同含義
無效合同是指欠缺合同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確定完全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合同。無效合同的特征為:1.無效合同都具有違法性;2.無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3.無效合同自始無效;4.無效合同當然無效。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對合同進行審查,凡是有其中情況之一的,應確認為無效合同:1.合同主體不具有合法資格;2.合同內容違法;3.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4.合同的無效代理;5.合同的簽訂違反法定程序。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合同內容違法而造成的合同無效,其包含以下幾種情況:1.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2.以合法形式掩飾非法目的的合同;3.損害公共利益的合同4.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由于文章主題和篇幅原因,我們重點討論第1項。其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情況:其一,雙方當事人必須是具有合意的前提,若只是一方謀劃,而另一方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非故意巧合的配合了另一當事人的行為實施,造成結果的發生,這樣的行為也不構成本條的情形,必須是雙方都是在明知的情況下依然故意去幫助、協助或者直接共同的做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個人的行為。其二,當事人間的合意必須要有共同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說要有共同的目的,實施的行為想要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并希望和放任實施的行為伴隨著損害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利益受損的這樣一個結果的發生。而這其中合意的目的,也可以是一方做出意思表示而另一方明知會導致這樣一個結果的發生而只是默示的做出幫助或者協助這樣的行為。
二、國有資產流失含義
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由于過錯,違反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法規,造成國有資產損失或者致使國有資產處于流失狀態的行為。這里講的國有資產流失,首先,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當事人限定在掌握國有資產的投資者、經營者或管理者。其次,這些當事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違法行為具有主觀故意或者過失。再次,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必須是直接違反了有關國有資產法律、法規的規定,并產生了結果或不加以制止必然發生國有資產流失不良后果的。
國有資產流失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流失:資產評估環節發生的流失;國有資產轉讓環節發生的流失;企業股份制改組和重組環節的流失;財務管理環節發生的國有資產流失;履行經營權環節發生的流失;權益管理環節發生的流失。
我們重點關注:履行經營權環節發生的國有資產流失,即國有資產經營者在行使自身的經營權過程中,濫用職權,侵占國家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造成的國家國有資產的流失。主要的方式:一是非法提供擔保、承擔連帶責任;二是虛報大量的修理費、新產品研究開發費等;三是沒有遵守最基本的投資評估程序,造有國有資產處于風險較高狀態,很容易因投資環境的變化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三、無效合同與國有資產流失
筆者曾經接觸到如下案子:某縣委書記,違規建設辦公樓,黨的十八大以后仍不收斂,工程總造價3億,前期投資一億,后形勢嚴峻無法繼續追加投資,故采用以下兩種方式變相投資:第一,讓承建單位去銀行貸款,政府給其貼息,總計金額4000萬;第二,為了應付檢查和繼續出資,和承建方簽訂租賃協議,以租金的形式向承建方投資,共計金額9000萬元。目前產權登記在承建單位名下。后東窗事發,國家相關部門對其依法嚴懲。
單從政府和承建方簽訂租賃協議的形式向其支付租金9000萬元的是何種性質決定了相關責任人最后責任問題的走向。根據《合同法》第59條、《經濟合同法》第十六條的規定,違反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如果雙方都是故意的,應追繳雙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政府和承建方以簽訂租賃協議的形式逃避監管,將租金作為政府投資的一種形式,顯然雙方是故意的,并且該合同明顯違反了國家利益,所以該合同是無效的,上述9000萬元應當收歸國有。在收歸國有的情況下,其相當于有9000萬元支出的部分,沒有計入投資總額,造成本地政府財政支出9000萬元,并且造成國有資產流失9000萬元。
同理,政府貼息的部分也屬于無效合同,其貼息部分4000萬元也應當收歸國有,國有資產流失4000萬元。
收歸國有這一法律后果主要適用于合同無效,因為它屬于違法性質,且在客觀上還損害了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利益。其中既包括民事制裁,也包括合同違法行為所可能引起的行政和刑事責任。收歸國有雖不同于發生于合同當事人之間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一般意義上的民事責任,但國家是特殊的民事主體,在它的利益遭到損害又達不到需要刑事制裁的程度時,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通過民事制裁決定,對當事人的違法所得予以追繳收歸國有。但是不能認為非法資產收歸國有,錢到最后還是在國家手里,就不能認為是國有資產流失,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沒有真正認識到合同相對性的原理以及第三人利益的法理。
當然如果涉及到追究相關責任人刑事責任時,雖然我國沒有規定國有資產流失罪,但是針對此類行為,我國立法有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履行合同失職罪等相關罪名予以涵蓋。
四、結語
紀檢監察機關,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往往案情錯綜復雜,在以國家工作人員為審查對象時,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界限往往又不是十分的清晰。故筆者做此文章,以期在法學理論、案件分析、罪責協調方面為紀檢監察同行們,做出一點點必要的提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N].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99年10年1日實施。
[2]蹇秀艷淺析無效合同法學之窗2011年07月
[3]胡志民經濟法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4]米強,胡曉猛合同無效的法律問題探悉.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