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摘 要:本文是筆者在參與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藏族民間熱巴創作表演藝術人才培養后,結合熱巴舞蹈實訓課堂以及澤吉老師講座淺談的一些新的體會,主要包括熱巴的概念、熱巴的分布與風格以及筆者學習后的感受。
關鍵詞:熱巴舞蹈;藏族
在2018年9月,筆者收到申請參加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藏族民間熱巴創作表演藝術人才培養(以下稱“熱巴”項目)發來的錄取通知書,于10月30日在四川音樂學院開始了長達60天的學習生活。熱巴項目的課程安排主要分為五個部分:1.理論講座。2.熱巴舞蹈實踐教學。3.藏區采風。4.熱巴舞蹈編創。5.舞臺匯報。其中,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澤吉老師和昌都市群眾藝術館的著名熱巴藝人達瓦擔任了熱巴舞蹈實踐教學環節的任課教師,澤吉老師在理論講座部分開展了“多部遺落千年的象雄走廊,溯源熱巴藝術的文化脈絡”為主題的講座。筆者結合澤吉老師的講座及兩位老師的實踐課堂,來談談我對熱巴學習之感受。
一、何為“熱巴”
“熱巴”是一種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表演的,以鈴鼓舞為主,運用熱巴鼓(扁鼓)、香鈴(香朗)、牦牛尾、畢汪、面具等樂器和道具,融說唱(念白)、熱巴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含藏戲)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是藏族歌舞中較高端的一種表演藝術,他奇偶那個是也是古象雄王朝時期原始宗教——苯教中“巫舞”和“圖騰”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其主要的類別為兩類,一是流浪賣藝熱巴,二是定居自娛熱巴。流浪賣藝熱巴是指職業性或半職業性的流浪歌舞藝人的賣藝活動,在歌詞或念白中,歌頌或批判生活中的現象,多為吉祥之歌,是為觀眾帶去吉祥的表演,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重;定居自娛的熱巴主要是定居在同一地方的農民業余性的表演活動,常常由職業藝人教授指點。
二、熱巴的分布與風格
(一)熱巴的分布
藏族熱巴的傳播地區是以西藏昌都地區為中心,其流行范圍主要是昌都地區的察雅、丁青、邊壩、洛隆縣等地。在此之外,在西藏的那曲地區如巴青、索縣,林芝地區的林芝、察隅縣,以及四川甘孜、云南迪慶、青海玉樹都有部分地區有或曾有流浪的熱巴藝人家族活動。總體而言,熱巴流傳地區以康方言區為主。
(二)熱巴的風格
在學界關于熱巴的分布曾有過“流派”一說,在澤吉老師的觀點中,熱巴不分“流派”,她認為他們都是同根同源的。由于熱巴傳播到不同的地區受當地文化的影響不同,在動作要求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些不同點可稱為不同的“風格”。比如察雅縣的熱巴,其風格特點在于強調腰的幅度;丁青縣的熱巴,主要強調鼓的速度;八宿縣的熱巴強調的是鼓與頭的關系。熱巴舞的風格特點在于它的“三美”,即力度之美、速度之美、節奏之美。
三、熱巴的實踐體會
(一)熱巴的教學內容
在熱巴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澤吉老師主要以她自己的教材為主要支撐,從靜心儀式開始,進入持鼓、頭位、腳位、步法、鼓位的基礎訓練,由淺入深的教授熱巴的教學內容。在澤吉老師的教學中,頭位、腳位、步法、鼓位都有其特定的名字和位置,為之后的開范訓練、節奏訓練以及技巧訓練都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在整個教材中,讓我感受十分深刻的亮點有二:一是靜心儀式;二是歌曲的學唱。
靜心儀式是在每堂課開始時,學員們將鼓有秩序的放在身前的地板上,安靜的坐在鼓后面,伴隨音樂閉上眼睛。靜謐而優美的旋律,伴隨遼遠的唱詞,讓人安神心定,也讓學生能夠快速的進入學習的狀態之中。澤吉老師在教材中設置靜心儀式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儀式感,并讓學生能具有感恩之心,達到“靜心、養心、關心、平常心”的狀態。另外,在學跳熱巴時,澤吉老師和達瓦老師都有教唱熱巴的歌曲,全藏語的唱詞在一開始教授時讓漢族的學生們感到十分的吃力,但簡單優美的旋律又深深的吸引著我們。我們跟隨澤吉老師一字一句的教唱,慢慢跟上了節奏,隨后再通過老師的翻譯和解釋,使大家都理解了其內容的含義。歌曲的教唱,伴隨舞蹈的舞步,這一部分的學習讓課堂中充滿了歡樂的氛圍,載歌載舞的形式讓我們體會到了不同于以往舞蹈課堂。
(二)熱巴的教學訓練性
在前文中提到,熱巴舞蹈的魅力就在于其“速度之美、力度之美、節奏之美”。在我們民間舞教學課堂中,訓練性是教材需要具備的首要特點。熱巴鼓的訓練屬于藏族舞蹈單元課中風格性的代表,它豐富了藏族舞蹈教材中道具舞蹈的內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舞蹈的技術難度。例如:三點鼓扛鼓轉,這一動作能夠很好的體現熱巴鼓舞的速度、力度、節奏的美感,在保證三點鼓節奏型不變的基礎上,隨旋轉越來越快力度也隨之加強,使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通常熱巴舞蹈或組合都是在高速的旋轉中推向高潮然后結束的。另外,打熱巴鼓也需要較強的體力和耐力,熱巴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重量,在訓練過程中伴隨動作的變化要求身體的幅度也不同。常出現的動作以俯身擊鼓,鼓邊貼地的高度完成,忽而又高掄起鼓至胸腰后仰。熱巴鼓的整體動作幅度較大、力度要強,能夠很好的訓練學生的爆發力、控制力和節奏感。
澤吉老師的這本熱巴舞蹈教材,集訓練性、系統性、風格性于一身。由淺至深的教材設計讓教師和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也使教師能夠根據學生情況自由的選擇教材的難度來組合成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
四、總結
通過60天在熱巴項目的學習,筆者較深刻的體會到了藏族熱巴舞蹈的魅力以及藏族同胞的質樸與善良,感謝為項目付出的每一位老師及工作人員。熱巴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和支持,筆者也會在今后的工作中潛心學習,繼續挖掘,希望能為熱巴舞蹈文化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澤吉.我和熱巴舞蹈——淺談傳統熱巴舞蹈的發展與創新[J].西藏藝術研究。2007(1):12-14
[2]澤吉.論傳統熱巴鼓舞蹈在教學中的運用[J].西藏藝術研究.2015.(4):58-64
[3]歐米加參.雪域熱巴[M].民族出版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