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亭
摘 要:《彷徨之刃》是東野圭吾比較具有爭議性的一部作品,從推理小說角度來看,《彷徨之刃》的推理成分卻不多,從內容來講,《彷徨之刃》也不像東野圭吾的其他小說中間跌宕起伏而且到最后還會有一個反轉。但是此書卻極具特色,開篇便揭開了謎底,犯罪手法一目了然,沒有過多的技巧渲染,不用費心推理,本書全篇一步步展開的是人性之謎。
關鍵詞:《彷徨之刃》;復仇;《少年法》;警察
《彷徨之刃》講述的是父親長峰重樹為唯一的女兒長峰繪摩復仇的故事。妻子去世后,父女兩人相依為命,就是這樣平凡的幸福被三個未成年人給毀了。乍看之下,會有一系列的疑問:對于犯人的懲治,尚有法律的力量在,為何他會復仇?為何他覺得法律不能還女兒公道?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展開,一面剖析長峰復仇之路,一面解讀《少年法》,由此解讀“彷徨之刃”中“彷徨”的含義。
一、主人公的復仇
文章開篇便展現了一個沉穩內斂的父親形象,面對女兒的死亡,他痛徹心扉,但是他并沒有歇斯底里,一直以來他都是一個的守法的公民,是什么讓他決定執行“法外正義”,是犯罪人的惡劣,是法律的不公,是他對法律的懷疑——他不覺得法律能為死去的女兒“報仇”。
女兒繪摩在花火大會結束后徹夜未歸,幾天后尸體在荒川下游被人發現。一籌莫展時,長峰接到一個密報者的電話留言,知道了兇手的姓名和住址。長峰雖半信半疑,但仍偷偷潛入了兇手家里,偶然間看到了女兒慘遭凌虐致死的錄像,他的憤怒與痛恨到了極點,伴崎就這樣死在了他的刀下,接下來就是追尋另一名兇手——菅野快兒。
追尋殺手過程中,長峰重樹每夜重復、痛苦地看女兒繪摩被侮辱的視頻使自己不要忘記仇恨,或許他的內心早有波動,即使如此,他還是不能放過另一個男人。否則他覺得是對繪摩的背叛。只有自己能制裁凌辱繪摩的禽獸”。躲藏中,他寄宿的民宿的老板——和佳子勸說曾動搖過他,長峰覺得如果能被她那溫柔的聲音說服,許多事就能迎刃而解。”談話結束后,他決定去自首,但他又接到了那個神秘告密人電話“今天晚上八點,菅野快兒會出現在上野車站”,聽到這一消息,他渾身發熱,最終他還是選擇了復仇,踏上這一步,他已經無路可退。可和佳子的一聲“長峰先生”還是給了他干擾,此刻長峰重樹的心里會不會又動搖了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他開槍了,但是并沒有射中,自己卻倒在了警察的槍下。
長峰的復仇之刃并非一直堅定地直指犯人,他彷徨過,但他最終還是為了女兒選擇了復仇到底,最終他沒有成功,但還是會對少年罪犯有警示作用吧。
二、《少年法》的“保護”
為何長峰在彷徨中依然選擇復仇?書中這樣說道“菅野快兒可能也同伴崎一樣未成年,他只要強調自己并非故意殺死繪摩,或許連入獄服刑都免了”。除了這段話,文中還多次提及了受害者甚至警察對《少年法》的不滿。
日本《少年法》中第四章少年刑事案件的第五十一條規定“對于未滿十八歲犯罪的,應當判處死刑時,判無期徒刑;應當判處無期徒刑時,判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監督勞動或者監禁”,文中也提到“傷害致死,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會判死刑或無期徒刑,大概是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未成年人一律三年后就可假釋出獄”。由此可見,日本《少年法》對未成年人的判決力度比較弱。
在長峰殺死伴崎寫給警察的信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伴崎未成年,而且不是蓄意殺死繪摩的,只要律師辯稱他喝了酒或者吸了毒,無法做出正常的判斷,法官就可能判極短的刑期。這種優先考慮讓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完全無視被害者家屬心情的傾向,我完全可以預見。”在與民宿老板娘談話中,他說道“警察應該會逮捕另一個侵犯我女兒的人,但給予那人的懲罰卻輕的令人驚訝,或許連懲罰都說不上。為了讓他們重新做人或者重回社會,司法制度完全不顧被害人的心情。”就連警察織部都提到“我覺得他們不會想那么多才行動,但大致了解有少年法這個東西也確是事實。所為了解,其實只是知道自己一旦出了差錯,有少年法可以保護自己。”
《少年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這些人走回正道。這樣的初衷并沒有錯。但是當法律拯救未成年犯罪者時,被害人和被害人的家屬的正義由誰來守護呢?但是法律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更多去照顧被害者家屬的權益和感受。
三、警察的“守護”
朝日新聞評價此書:《彷徨之刃》是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警察在維護法律的同時,一定是正義的嗎?本小說中的警察設置是文中的一個巧妙之處,不僅起到了推理懸疑之用,而且是升華文章主題的點睛之筆。
本書作為推理小說比較精彩的一點就是父親接到的三次告密電話,讀者都很疑惑是誰呢?書的最后,懸念揭開,那位名為“久冢”的警察默認了自己就是那個告密者,他之前目睹過一個孩子被幾個未成年人折磨殺死,而那些犯罪者卻一點懲罰都沒有受到而且毫無悔改之意,他深知法律的不健全也深知父母對兒女的愛,所以不想又一次袖手旁觀,他暫時拋開了身份,情感戰勝了理智。
從法律角度看,久冢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情,身為警察卻暗中幫助了“犯罪者”。書中久冢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義的那一邊嗎?不是,只是逮捕犯了法的人而已。警察并不保護市民,要保護的是法律,為防止法律受到破壞,拼命東奔西跑。但法律是絕對正確的嗎?如果絕對正確,為什么又要頻頻修改?法律并不完善。為保護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踐踏他人的心也無所謂嗎?”作為一名法律的維護者,他本該堅定自己的立場,可是一次次目睹了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他也“彷徨”了,不知自己時刻守護的法律是否正確,不知自己身為警察是否守護了公民。
《彷徨之刃》一書聚焦日本《少年法》問題,通過文學作品展現了社會對于《少年法》的看法,以推理之名引發社會關注被害人,并引起社會對未成年犯罪的關注,加強未成年人法律意識,完善法律,讓人心不再彷徨。
參考文獻:
[1]東野圭吾,《彷徨之刃》,劉珮瑄譯,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4月?
[2]張景一,《論東野圭吾作品中的新社會派特性》,當代文壇,2014年7月?
[3]康樹華,《日本少年法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征》,法學研究,1984年06期?
[4]韓路,《評電影<彷徨之刃>》,民心,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