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紅
在新課改深入進行的背景下,對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實際情況來看,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逐漸成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所謂問題解決,主要是指根據一定的目標,利用多種認知的技能和活動,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過程。毋庸置疑,問題解決能力對于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是有較高要求的,因為問題的解決能力的提升不但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的知識基礎,而且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以及實踐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理念,并不斷對教學手段進行優化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1.創設情境,激發問題意識
在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無疑是首要的環節。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主要是指人們在進行認識活動時遇到一些不明白的現象時所產生的一種以焦慮、困惑、懷疑、探究等方面為主要特征的心理狀態。不難發現,在實際的學習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只有當這些矛盾反應到學生的意識當中時,才能使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而這也是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中,倍數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知識點。以《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節的教學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課堂游戲,而游戲則是教學情境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游戲的規則是:我隨意對學生進行點名,并給學生提出一個數字,學生則要快速判斷出這個數是否為3的倍數,判斷錯誤被淘汰。在游戲開始階段,由于我提出的數字都比較小,所以學生的準確率都比較高,但隨著數字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學生都被淘汰了。接著,我加入了游戲當中,并選擇一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發現,無論遇到什么數字,我都能很快判斷出這個數是否為3的倍數。而通過這種方式,也有效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老師能夠很快作出正確的判斷?3的倍數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最終,借助教學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問題意識。
2.合作探究,培養知識基礎
毋庸置疑,要想更加有效地解決某種問題,就需要具備解決該問題的知識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恰當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一些自主探究活動,而這種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方式無疑也十分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為在新課標的理念中,提倡將學生確立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通過合作探究,可以使學生集思廣益,從而使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更加全面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學生應該掌握一些圖形面積的相關知識。于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參與了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公式,并能正確使用公式,以便解決實際問題。以《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了公式推導。首先,我對學生進行了分組,然后,我給學生進行了一些提示:可以將梯形轉化為之前已經接觸過的圖形。經過討論,各組學生均想出了一些不同的方法:第一,將梯形剪切成兩個三角形,此時梯形的面積為:下底×高÷2+上底×高÷2;第二,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此時梯形的面積為:(下底+上底)×高÷2;第三,將梯形剪切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此時梯形的面積為:(下底-上底)×高÷2+上底×高。最終,通過進一步的歸納,大部分學生都比較準確地總結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
3.組織實踐,促進問題解決
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后練習任務。同時,由于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所以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活動,以此來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這部分內容之后,我馬上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后練習任務:如果要對教室內部進行重新裝修,裝修的部分包括屋頂、墻壁、地面,求裝修的總面積是多少。學生發現,教室內部是一個長方體,所以需要測量出教室的長、寬、高,計算出教室的總面積之后再減去門窗的面積即可。最終,通過這種練習方式,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總的來說,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通過恰當的方式對教學的全過程進行優化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