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茹
【摘要】 脫被征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率很高,既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引發一系列疾病,又嚴重影響家長的正常作息。本文從脫被征研究的現狀出發,對其定義、可能的相關因素以及脫被征對兒童生長發育影響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 脫被征;環境溫度
引言
小兒脫被是指小兒在睡眠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使身體全部或部分脫離被褥覆蓋。脫被分為被動和主動,被動者是指意外地脫離被褥覆蓋,主動者是指存在有意或潛意識下脫離被褥覆蓋。其原因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脫被是指體內有較為明確的病因病理基礎者,除此之外可認為是生理性脫被。
1“脫被征”流行病學研究
“脫被征”發生率高,初步調查結果顯示:門診患兒“脫被征”發生率為71 %。1~7歲患兒中約有50%~70%存在“脫被征”,男孩發生率高于女孩;在具有“脫被征”之小兒中,50%以上有反復呼吸道感染,10%~15%的家長正常作息受其影響,25%~50%有腹痛、厭食、口臭、便秘、磨牙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表現,約25%有多動易怒等癥狀。
2“脫被征”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
脫被征對兒童生長發育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初步臨床觀察發現”脫被征”小兒中,反復呼吸道感染、汗證、睡眠不良以及胃腸道功能紊亂癥等發生率顯著高于正常兒童,顯然,這些對于小兒的身體健康、生長發育會產生不利影響;另外“脫被征”亦大大增加了家庭育兒護理難度及成本,這種影響較之汗證、便秘、睡眠不良、甚至是腹瀉等病證更具隱匿性、廣泛性和危害性。在開展“雙屏散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研究”過程中發現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與“脫被征”密切相關,它們常常互為因果。
3影響脫被征的相關因素
3.1環境溫度過高
(1)中醫對人體溫度變化的認識
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相通、相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當外界環境變化時,人會以相對的行為變化維持體內陰陽平衡。小兒“脫被征”是環境溫度高時,小兒踢被以防止體內陽氣過盛。
(2)西醫對人體溫度變化的認識
體溫調節機制即環境溫度過高會刺激人體內體溫度感受器引發人的行為性和自住性體溫調節,以散熱、保持體溫的恒定。自主性體溫調節即人通過調節其自身散熱使體溫不致過高,如發汗、血管舒張、內分泌腺、骨骼肌、皮膚血管等組織器官活動的改變等。行為性體溫調節即人通過其行為使體溫不致過高,如根據溫度減少衣著等。當環境溫度相對于患兒來說溫度太高時,則會調節引發行為性體溫調節,即“脫被征”。
環境溫度是影響人體溫變化和開啟體溫調控機制重要影響因素。人是恒溫動物,體溫變化時體溫調節的下丘腦、脊髓、延髓等部位對體溫調節信息的整合,進行生理性調節,大腦皮層進行行為性調節,如搓手、跺腳、增添衣物等。[5]磁共振成像技術發現,熱舒適或熱不適與前扣帶回前膝部、眶額皮質中部、紋狀體腹側神經元相關,而熱刺激的強度與軀體感覺皮質以及島葉有關。當人體感受到熱不適,則會引發一系列體溫調節。
3.2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發育特點影響
(1)小兒“純陽”“心、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特點的影響。肝行少陽之職,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主條達,主生發,小兒表現出勃勃生機。但由于小兒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飲食和外邪等因素影響,導致肝氣生發之機受阻,受阻則疏泄不利,木郁風生,可能會導致踢被的多發。肝者,足厥陰風木也。木生風,故肝主風、主動,一切變動不寧的癥狀都與肝有關,臨床上常見到壯熱、驚悸、抽搐、角弓反張等“有余”之癥。萬全曰:“肝主風,小兒病則熱、熱則生風。”即風證多由火熱所致。肝氣稍有太過則易致化火生風,輕則多動不安,睡眠躁動,重則高熱驚厥等。(2)小兒“心常有余”。在生理上有利于小兒探索求知,勇往直前,發育智能,在病理上則表現為智力未開,不能自已,或魯猛冒失,行為躁動夜寐不安,繼而引發脫被。 “心常有余,心熱為火同肝論”。清代沈金鰲有言:“蓋心有熱而肝有風,二臟乃陽中之陽,心火也,肝風也,風火陽物也,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小兒無論外感內傷,皆易動風擾神,表現為心肝有余,陰陽失衡。
(3)小兒脾常不足。小兒生長發育旺盛,對水谷精微的需求遠較成人多,脾胃責任甚重,但小兒脾胃功能較弱,進食若過飽,飲食就容易積滯于胃腸,若飲食積滯,腸胃受損則運化不力,繼而釀生痰濕,壅遏于中,胃氣不和,不得正常通降,痰濕積于體內易于化熱,內擾心肝,則神亂妄動。
(4)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
在流行病學研究調查中發現,不同年齡期“脫被征”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幼兒期及學齡前期發生率最高,而嬰兒期與學齡期發生率降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兒童不同年齡期的生長發育生理、病理特點有關,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發育特點。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大腦皮層興奮性低,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容易產生疲勞,以睡眠為主,隨著出生后天數的增長,在外界環境的不斷刺激下,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雖然日趨完善,但由于大腦對身體各大系統的協調能力差,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也較差,故1歲以內兒童“脫被征”發生率較低;而幼兒期及學齡前期神經系統在不斷發育和完善,但高級神經活動的抑制過程發育仍不夠完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表現在小兒容易興奮,遇事易激動,好動不好靜,活動穩定性較差,尤其是睡前興奮,難以進入深睡眠狀態,導致“脫被征”發生率升高;到了學齡期,兒童的神經系統逐漸發育成熟,體溫調節中樞的發育亦趨于完善,可維持體溫的基本恒定,故“脫被征”發生率也會降低。張志方等對3~14歲的572名正常兒童分別測量直腸和腋下或口腔和腋下溫度,發現小兒體溫隨年齡增長呈逐漸下降趨勢,不同年齡階段小兒體溫正常值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兒童生理體溫各年齡階段差異較大,個體差異也較大,因此,兒童溫度調控中樞發育存在較大個體差異,這可能是導致脫被征發生的重要原因.
3.3兒童身體出現病理改變
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脫被征患兒常伴有身體異常,25%~50%有腹痛、厭食、口臭、便秘、磨牙等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表現,約25%有多動易怒等癥狀,50%以上有反復呼吸道感染。江帆等對1 ~ 23個月兒童睡眠問題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經常發脾氣并且難以安撫的兒童往往更多地出現睡眠問題。劉艷萍等對2~ 6歲兒童睡眠狀況流行病學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有睡眠問題的檢出率為34.2%, 劉璽誠等在兒童睡眠醫學研究中發現,兒童睡眠障礙癥狀的發生率存在年齡、性別和地區的差異。有癥狀的兒童白天存在困倦、多動或煩躁等表現,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出汗多、磨牙、腹痛、夢魘等睡眠問題可能是導致脫被征發生的重要原因。
3.4其他因素
根據前期流行病學統計結果,兒童在小便前、饑餓時、睡足將醒時、外界環境嘈雜時,也會出現脫被情況。
綜上所述,小兒“脫被征”影響因素較多,研究較復雜,目前對小兒“脫被征”機理尚缺乏系統研究和明確結論。現有的“睡袋”、“蹬被報警器”、“防蹬被”等創新儀器可一定程度控制小兒脫被,但作用有限、使用不方便,且是針對其標未針對其本。我們應廣泛進行病因病理及診治研究,重點針對病因進行中西醫調治,逐漸形成系統的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為小兒生正發育異常調治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梁文旺.初議小兒“脫被征”[J].廣西中醫藥,2014,37(2):54-55.
[2] 梁文旺,陳朝霞,李日東,李小蘭,馮梅,李宗起,何馨瑤,顧國龍. 雙屏散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50例及免疫功能影響研究[J]. 陜西中醫,2007,03:259-260.
[3]楊永錄. 行為性體溫調節的研究現狀[J]. 醫學研究雜志,2014,10:1-4.
[4]倪曉紅. “肝常有余”論在兒科臨床的應用[J]. 浙江中醫雜志,2011,02:135-136.
[5]薛辛東.兒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12,405-406
[6]張志方,周馥英,朱培芳. 3~14歲以下正常兒童體溫調查[J]. 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5,02:137-139.
[7]江帆,顏崇淮,吳勝虎,吳虹,章依文,趙晶,金星明,沈曉明. 1~23個月兒童睡眠問題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3,06:43-46.
[8]劉艷萍,黃廣文,馬敏,胡建陽. 2~6歲兒童睡眠狀況流行病學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臨床康復,2006,30:69-71.
[9]劉璽誠. 兒童睡眠醫學研究進展[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12: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