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涵
【摘要】 ?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對于核心概念的界定與內容的把握、史料的選擇該如何體現核心概念內涵與外延,學生如何利用核心概念的學習提升概括、運用甚至遷移的能力?
【關鍵詞】 ?核心概念 高考試題 歷史學科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127-01
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發現并清楚表述歷史問題,運用恰當史實、理論解答問題,從歷史的視角分析解釋現實問題。高考試題對學生學科能力的總體考查在41題的小論文最為明顯,設置的試題側重于對歷史觀點、歷史現象等的認識和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與歷史闡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等歷史核心素養。這些都跟核心概念的掌握有很大關系,一般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都屬于陳述性的歷史概念,尤其是從高中歷史課標內容來看,“歷史現象”占大多數,而小論文題中對某一歷史現象的概述與分析評價就很考驗學生對于歷史概念的理解程度。在日常教學中利用小論文題檢測學生對核心概念掌握的程度,了解學生的學科能力,這對接下來的核心概念教學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2018年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第42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國作家笛福創作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出版于1719年,其中許多情節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歷史現象,小說梗概如下:
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一個生活優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險。他在巴西開辦了種植園,看到當地缺少勞動力,轉而去非洲販賣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魯濱遜遇險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種植谷物,馴養動物,經過十多年,生活居然“過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后來,魯濱遜救出一個瀕臨被殺的“野人”,島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個小島是他的個人財產。魯濱遜獲救回國后,還去“視察”過他的領地。
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梗概中提取一個情節,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所提取的小說情節及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
從1719年出版的小說中提供的材料,要學生從中提取相關的歷史概念,并概述評價。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從中分析學生對核心概念把握以及學科能力情況。
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情況
情節提取大部分比較準確,與歷史現象具有關聯性,歷史現象屬于該時代。說明學生對于材料的認識比較到位。指出歷史現象(核心概念)有兩個層次,層次一指出販賣黑奴或是三角貿易,層次二指出殖民擴張或是新航路開辟。
二、核心概念的概述情況
小部分學生無詳細概述,大部分有概述,也有對核心概念內涵有一定的識記,能說明時間以及一般的過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也能比較完整準確的概述。但是能將背景或原因交代清楚的學生比較少。
三、核心概念的評價情況
能從積極消極影響的角度思考,不能多角度的評價核心概念的學生不多,比如學生多數能站在文明史觀的角度說出販賣黑奴的罪惡,但站在世界市場形成的角度不能看到殖民擴張的積極作用。
綜合以上,大多數學生能夠準確提取信息找到核心概念,并有一定的建構能力,從以往學過的素材中找到適合材料,對核心概念加以解釋和概述。學生對于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外延認識不清晰,評價時不能準確把握歷史事件、現象發生的原因,推斷歷史事件對當時和后世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受到本身知識儲備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只能夠之一到販賣黑奴這一情節,對于“宗教信仰是支撐魯濱遜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教導下,通過自己閱讀《圣經》無師自通的”這些情節很少有指出宗教改革或者“因信稱義”這些核心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部分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到對不同概念外延的延伸,比如評價殖民擴展時提到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近代化等核心概念。
基于以上的答題情況,在概念教學實踐中可將此次答題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如何掌握核心概念。對于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形成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去建構對歷史過程的完整敘述,提供不同的觀點來探究解答問題,并能聯合現實問題分析核心概念。
“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著動植物的相應的混合。除了少數無關緊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動植物都是由史前時期世界各地的人們馴化出來的。他們從各自的發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1500年;這時,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之間來回移植。各種馴養的動物,尤其是馬、牛和羊,是東半球的一種重要貢獻。”
“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的另一個重大后果,便是世界地區間的經濟聯系也密切了,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到18世紀后期,大陸之間的貿易的發展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歐亞大陸上從一個地區運貨到另一個地區,而貨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絲綢、寶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紀后期,這種數量有限的奢侈品貿易已經發展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貿易了。”
這兩則材料分別從世界物種交流和國際經濟的角度分析了殖民擴張的影響,教師在梳理了殖民擴張的影響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讓學生掌握評價核心概念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評析對同一個史實的不同觀點。
平時核心概念教學呈現的大都是一些已經有定論的歷史認識成果,這類材料容易獲得,只要把材料拆解,打亂邏輯順序,就可轉化成任務情景,訓練學生按照一定規則構建歷史。由于教學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不可能花大量時間研究原始資料,高考試題尤其是41題所提供的材料都是一些較為專業系統的史料、觀點,在此基礎上考查學生的對核心概念建構探究能力有很大益處。
[ 參 ?考 ?文 ?獻 ]
[1]鄭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歷史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