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瑤
【摘要】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難以滿足培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新理念。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則可以形成互動交往的師生關系、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覺力,同時減輕師生的負擔,是指向語文素養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現實課堂中,我們可以遵循搭建閱讀支架——進入閱讀情境——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閱讀效果的模式踐行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 ?語文閱讀 支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140-01
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范式的審思
當前,指向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以成為我國教學改革的全新理念,各學科也正在積極探索適應新理念的新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而言,文本閱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通過閱讀,學生能掌握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涵義,并以此掌握語句的構造,更能在理解文本內蘊的文化情境的基礎上,將相關詞匯遷移到更多的場域空間中。遺憾的是,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通常遵循的是“釋義——朗讀法”,即教師先解釋個別語詞的意思,然后進行逐句講解,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文本的結構,最后讓學生朗讀文本以達到熟悉并記憶的效果。
仔細分析,這種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表現出鮮明的“應試”取向,學生的生活經驗、情緒體驗以及自主理解能力并不在此種閱讀教學的考量范疇,教師關注的逐詞、逐句的釋義,即通過知識點的落實并附以相應的反復練習,以達到提高學生做題正確率的效果,從而增加學生考試中的閱讀分數??梢?,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并無裨益,因而需要探尋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以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
二、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支架”,亦稱“腳手架”,其最早是出現在建筑學中的概念,意指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暫時性輔助平臺,一旦建筑工程結束,支架也將被撤走。因此,支架的本質內涵在于幫助人們實現略高于現實能力的目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同樣應該創設這種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突破困境的支架,促進學生不斷完成更高難度的閱讀任務。具體而言,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在于:
(一)形成互動交往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由此,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自主效能難以被激發。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身份是輔助者,而不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宰者,其起到的是為學生的閱讀創造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等作用。而且,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的支架作用應逐漸淡化,直至使學生自主完成閱讀任務,興發出自我的閱讀素養。
(二)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覺力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包括使其習得一系列的語言知識和方法技巧,更在于促其達致對語境文化的理解與適應。支架式閱讀教學無疑可以有效實現這個目標。具體說來,教師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的任務之一是努力創設貼近學生日常閱讀習慣的情境,盡可能保留文本蘊含的社會文化,并以此為背景確定學習目標、拓展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遵循這一理路,學生在整體性閱讀中不僅能消化和吸收教師預期想要他們掌握的知識和方法,還能在真實情境中感悟相應的文化,從而不斷滋養生成語言素養。
(三)減輕師生的心理負擔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貫穿課堂的始終,而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使命只是為學生提供支架,因此,其難點轉換成了教學前的合理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的靈活協調。另一方面,這樣的方式同樣能夠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過往,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任務是聽、記、練,這樣機械的方式因枯燥乏味,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態、負重等情緒體驗。而在支架式閱讀教學中,學生回歸到學習的主體地位,閱讀成了他們自主的事件,即便遇到困難,教師也會給予他們適恰的幫助,因而他們可以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感受到自我成長帶來的信心。
三、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路徑
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突破傳統閱讀教學弊端的需要,是體現閱讀本質的必然選擇,更是體現學生自主性的應然追求。那么,在現實的課堂中,我們又該如何實踐這一新型閱讀教學方式呢?
(一)搭建閱讀支架
實施支架式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環節是確定閱讀目標以及學生的現實學情,分析學生閱讀中將遭遇的困難,進而設計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支架”。這其中,舉例遷移是閱讀中較為有效的搭建支架的方法。例如,當學生閱讀一篇關于植物園游記的文本時,可以設計一個問題串,從而將學生生活中的親身經歷與體驗結合進來。教師需盡可能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一些比較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二)進入閱讀情境
進入情境就像搭建一條溝通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學生的閱讀過程就是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某種文化思想。這是一種整體性學習,所謂的知識和方法,都是在這種整體性學習中自然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師應充分關注閱讀情境的完整性,至于知識和方法,可以在學習過程后期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從而實現默會認知的顯性化。
(三)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在浸潤到情境之后,教師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這一過程應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可在過程中適當對相關的學習任務、可能遭遇的困難進行提醒,以保證學生自主閱讀的效率。自主閱讀完成后,教師按照就近原則組織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各自閱讀的所思所想,討論相同的見解,分析不同的觀點;然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閱讀心得,進行全班范圍的小組之間的交流探討,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多樣化的解讀文本的視角,并與自我的理解進行辨析。
(四)評價閱讀教學效果
傳統的閱讀教學評價是唯分數論的,而“支架式教學”的評價理念則注重過程和能力的提升。支架式閱讀教學可分為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評價兩個方面。教師評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學生自評和互評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當然,新的評價指標也不應只局限于分數,可采用描述性評價、檔案袋評價、日記、海報等多元化的方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