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靜
互動反饋系統是教學模式的一種革新,它使傳統的課堂采用觀察、問答、測驗、作業等手段進行教學的局面得到突破,以其高效的反饋效能,自如地運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其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對這一工具和手段,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認真鉆研,使其與語文的課堂教學完美配合,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找準互動反饋系統的最佳作用點是關鍵。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中的情景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受單一的教學手段的限制,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免表層化、抽象化。此時利用互動反饋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強烈的探究熱情,逐漸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有話想說,有話可說,達到文章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
強化重點,化解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課堂教學方向。教學重點的突破、難點的解決一直以來都是教師花費心思最多的地方。通過互動反饋系統,在選擇當中細化了難點,降解了難點,突出了難點,優化了課堂,以往幾個環節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個按點就迎刃而解了。
顯示過程,啟發思維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通過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獲得知識。但是,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即使文章生動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也只是文字符號,有許多現象甚至是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的。這就必須借助形象思維才能再現、重組形象,進而理解語言符號。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所以此時利用互動反饋系統,將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與現象,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在腦海中建立與課文中語言文字符號相對應的表象,更好地理解語言。
如《鯨》一文在講到須鯨與齒鯨的區別時,教師讓學生充分自學抓住這兩種鯨的特點后通過按點選一選:出示兩張圖片——一張須鯨的,一張齒鯨。讓學生進行選擇,判斷哪個是須鯨?為什么?至此,學生對于須鯨是有須無齒,齒鯨是有齒無須這一知識有了形象的了解。
這里之所以能實現教學的優化,是因為將利用互動反饋系統與傳統的多媒體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形成了表象的認識,同時又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可以看,還可以選,使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提供事實,建立經驗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實施知識“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往往上課一開始,學生狀態平靜,此時應幫助學生在自身與教學內容之間,建立起能夠互相溝通的渠道,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活躍起來。而利用互動反饋系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何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如何使知識不僅僅是單一的灌輸,如何巧妙地啟發學生自己探究、思考,互動反饋將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學習古詩《山行》一課時,在解釋詩句的意思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筆者設計了按點:全詩哪個字是文章的文眼,最能表達出作者的心情:1.愁;2.寒。(正確答案:1.江楓漁火對愁眠)在學生與教師一起分析答案時,教師追問:作者為什么會愁?學生此時一定非常想知道寫作的背景,這時告訴學生寫作背景就比上課開始告訴學生要好。學生得知詩人落榜、遠離親人的遭遇后,能更深刻地體會作者孤獨、愁悶的心理,拉近了詩人與學生之間、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種選擇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得每一名學生都不做聽客兒,“逼迫”他們去一探究竟,在教師的引導下挖掘文章的背景,從而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提高審美,陶冶情操
利用互動反饋系統對朗讀進行評價,體現了此系統“反饋“的最大優勢。“美感仿佛可以摸得著”是藝術鑒賞的佳境,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和美的意境,使其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與美感體驗,并通過朗讀表現出內心的體驗。每個學生朗讀的水平不同,對文章的體會不同,全班學生對于其評價是最直接、最有價值的。讓學生在朗讀的氛圍中相互評價,鑒賞,同時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
如《鼎湖山聽泉》一文中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我從眾多資料中剪輯了幾句“那像小提琴……”指名朗讀,按點打分分為:A.3分;B.4分;C.5分。并且配有各分數段朗讀的打分標準,這些標準也是學生努力的方向。朗讀時配上抒情的背景音樂,幫助他們在感受、審美價值上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總之,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確定互動反饋系統的最佳作用點,發揮其強大的評價、反饋、檢測、練習功能,找到語文閱讀教學與互動反饋技術的最佳作用點,讓語文閱讀教學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實現高效、高質。
(作者單位: 北京市豐臺區師范學校附屬小學)